Carcharodon carcharias (Linnaeus, 1758) 
發音 
 食人鯊 F022 Lamnidae 鼠鯊科
俗名大白鯊、食人鮫、馬加舅。棲息於大洋、深海、近海沿岸,深度0-1280公尺,無毒性,可食用,無觀賞價值,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全球,產於臺灣東部、南部、東北部,最大體長594 cm,模式種產於地中海和大西洋。
體呈紡錘型,軀幹較粗壯。頭一般長。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窪;尾柄具側突。吻較短而尖突。眼中大,圓形,無瞬膜。前鼻瓣細小突出;無口鼻溝或觸鬚。口裂寬,弧形,下頜極短,口閉時露齒;頜齒大型,邊緣具鋸齒,前面齒窄長而如鑽子狀,側面齒側扁如刀狀,往後則漸低小,齒無小齒尖。噴水孔微小,有時消失。背鰭2個,第一背鰭稍大,起點與胸鰭後端相對或稍中,後緣凹入,上角略尖圓,下角微尖突;第二背鰭很小,起點與臀鰭起點相對,後緣微凹入,上角鈍圓,下角微尖突;胸鰭寬大型,鐮刀狀,後緣微凹入,外角鈍尖,內角鈍圓;尾鰭寬短,尾椎軸稍上揚,上尾叉較長大,由上葉、尾椎軸及下葉中後部組成;下尾叉較短小,由尾鰭下葉前部的突出部分組成。體背側青灰色,或暗褐色,或近黑色;腹側淡色至白色。胸鰭腋上具一黑色斑塊;腹鰭白色,前部具一青灰色斑塊;背鰭、胸鰭和尾鰭後部暗色。
近海上層大型鯊魚,性兇猛,善游泳,速度快,有時會躍出水面,是掠食動物中體型最大者,也是對人類三大危險鯊魚之一,襲人事件一般大多發生在淺沙灘。主要棲息於沿岸及近海大陸棚及島棚水域,但也常游動於遠離陸地及島嶼之大洋中。棲息深度由表層至深達1280公尺左右。獨游或成對巡游,或可發現有10尾或更多一起進行覓食遷移,但不聚集成一大群。掠食各種魚類、鯊魚、魟、頭足類、蟹類、海鳥、海龜、海豹、海豚、鯨魚、動物腐屍等,有襲擊船隻及攻擊人類的紀錄。
分布於世界各大洋之沿岸海域。臺灣南部、東部及東北部海域均有分布。
主要以圍網、定置網、底拖網、流刺網、鏢旗魚法及遊釣等捕獲,經濟價值高。肉質佳,魚肉紅燒或加工成各種肉製品;鰭可做魚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製成魚肝油;剩餘物製成魚粉;上下頜及牙齒做裝飾品。
VU IUCN 瀕危狀態:易危(VU) A1cd+2cd 2000-06-30 
華盛頓公約附錄2 華盛頓公約附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