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foceratias thele (Uwate, 1979) 
發音 
 乳突蟾蜍角鮟鱇 F238 Diceratiidae 雙角鮟鱇科
俗名蟾蜍角鮟鱇、乳突蟾鮟鱇、深海鮟鱇。棲息於大洋、深海,深度680-1500公尺,無毒性,不可食用,無觀賞價值,不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西太平洋,產於臺灣東北部,最大體長16.2 cm,模式種產於西太平洋哈馬黑拉島。
背鰭鰭條5-6,臀鰭鰭條4,胸鰭鰭條13-14,無腹鰭。上頜齒12-49,下頜齒15-48。體呈圓形,略為側扁;頭部與身體無明顯區別。鰓蓋不明顯,具有一管狀開口。口大,向後延伸超過眼睛。眼睛相當小。第一背鰭棘特化為吻觸手,基部位於碟耳骨棘後方之背部;吻觸手相當長,為體長之112-143%;吻觸手末端具有餌球,為發光器;餌球末端僅有一末端乳突,略為延長。胸鰭呈扇形;背鰭及腹鰭小,相當接近尾鰭基部;尾鰭成扇形,中央四鰭條分叉。體表具有微細棘,需放大鏡方可觀察。體色全黑。(何宣慶 2012/12)
深海游泳性,以特化的吻觸手及末端餌球引誘獵物。雌雄異型,雄魚成長後不具吻觸手,在繁殖期會短暫寄生於雌魚身上。肉食性,以其他深層游泳性魚蝦類為食。產浮性卵,形成帶狀或卵筏,藉由洋流飄送各地。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海域,包括東海至南海。臺灣產於東北角。
少見魚類,除學術研究外,無經濟價值。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