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上一篇] [下一篇] [回專欄目錄]
珊瑚礁魚類保育
刊登於國家公園雙月刊2006年11月號
 墾丁海域是台灣最具規模的珊瑚礁地區,它這裡的海底景觀不但五彩繽紛、美不勝收,而且孕育著台灣最龐雜的海洋生物。其中的魚類總種數也已累計到1400種左右,比起帛琉、馬爾地夫與澳洲的大堡礁之魚種數毫不遜色。但遺憾的是這些最美麗且最具生態旅遊身價的魚兒大多不幸地被捕撈上岸作為海鮮食用或是水族飼養的寵物。也因此使墾丁目前的種類和魚數量比起廿、卅年前已大幅減少,許多魚種早已不見踪影,特別是大型的肉食性魚類。如果失去了魚類,墾丁海底之美將會變成一片沈寂。因此我們大家都有責任一齊來拒吃和飼養珊瑚礁魚類,共同來保育和復育這些美麗珍貴的本土自然資源。
前言
 在多采多姿的魚類世界中,有一萬種以上的種類都生活在俗稱海底熱帶雨林的珊瑚礁地區,佔了所有魚類種類的30%-40%而珊瑚礁却只佔全球海洋面積不到千分三。台灣何其有幸也擁有這珍貴的珊瑚礁生態系,它分布在台灣南部的墾丁、小琉球、蘭嶼、綠島、台灣北部的野柳、澳底、東部的龜山島、三仙台和西部的澎湖群島等地,其中又以墾丁地區最具規模、物種也最繁多。舉蝶魚為例,台灣共記錄有43種,是全球蝶魚種數最多的國家,墾丁地區就佔了32種,因此台灣不但在陸上是「珊瑚王國」,在海裏也是「蝶魚王國」。
 根據墾管處委託中研院及海生館的調查,墾丁海域所記錄過的魚種數這廿年來已累計超過1400種以上--大概佔了全台灣魚類的一半,其中還包括一些在墾丁海域發現的世界新記種的魚類譬如:台灣園鰻、眼斑擬盔魚、台灣鬚鯙、條紋准雀鯛等等。其實墾丁外海深達100-200公尺的海底也都是珊瑚礁的區域,而50公尺以下仍應有甚多不同種的珊瑚礁魚類在那裡生活著,但迄今我們仍無法去探勘及調查。台灣新記錄的魚種也多得不勝計數。像這樣豐富的海水魚類資源、遺傳多樣性之種原庫非常需要我們去珍惜去保護它們。
 墾丁的珊瑚礁魚類所以種類繁多,主要是因為它位在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最高的東印度群島,即所謂的「珊瑚三角」的東北緣。拜黑潮之賜,清澈溫暖的黑潮由菲律賓東邊北上流經台灣時,墾丁一帶正好首當其衝,再加上墾丁一帶海岸地形複雜,有石灰岩裙礁、有潔淨之沙灘、有圓石、礫石等不同底質,也有河口及海草床等多樣化的棲地環境,適合各種不同棲性的魚類共同生活在這一塊海岸線長達約80公里的國家公園海域。
珊瑚礁魚類的美麗
 珊瑚礁魚類之所以被稱為海水觀賞魚主要是因為它們多半色彩鮮豔、玲瓏可愛非常適合觀賞用途。而它們在形態、棲地、分布、泳姿、生殖、防禦、攝食和共生行為等各方面更是變化萬千令人嘆為觀止。它在遺傳基因方面的多樣性也都不亞於地球上其他類別的動物。它們體型從長達廿公尺的鯨鲨到小到要用放大鏡來看的蝦虎,它的體色從炫麗驚艷的棘蝶色到連專家也很難發現會擬態的躄魚、海馬、剃刀魚和鮋等,許多隆頭魚或鸚哥魚科的魚類,同一種魚都有幼魚、未成魚、雄魚、雌魚和老年魚等隨年齡成長及性別轉變而有不同的體色;在棲所方面,有的潛砂而居、有的住在礁穴、珊瑚叢、甚或在海膽、海羊齒的棘叢內、海葵的觸手中、或是海參或二枚貝的體腔中。它們的游泳方式從蟄伏不動的石狗公、狗母,奮力保衛領域的雀鯛、展鰭招搖的獅子魚、體型流線高速前進的烏尾冬、金梭魚;有的獨居、有的成對、有些成群;它們的活動時間又分成白天和晚上兩班、相互輪替、共同棲所;它們的食譜也是五花八門,各有偏好,避免相互間對食物資源的競爭,這也是使一塊二、三公尺的礁石可以同時容納上百種不同魚類和平共存在一起的主要原因。它們的繁殖方式也各有不同,有些一生下來就有雌雄之別,但海鰻、石斑、雀鯛、隆頭魚、鸚哥魚等等是雌雄同體,長大後才有雌雄之分,有些先雄後雌、有些先雌後雄,這些天生變性的本領在脊椎動物裡還只有魚類才有。它們所產的卵有些是黏著性數量少,由父母妥為照顧,甚至像天竺鯛和後頜鱚由親魚口孵,或像剃刀魚或海龍、海馬有育兒囊來孵育,但也有許多魚是成群繁殖,利用上萬個微細的浮游性卵,以卵海戰術的方式隨海流漂流到外海,經過數天或長達數月的漂流期再回到岸邊沉降定居下來。這些有趣多樣化的生命型式也反映出地球上生物為了求生存及適應環境,歷經數萬年到數百萬年的天擇或選汰作用而演變到今天這樣豐富生命型式,實在不應該這麼輕易地在這短短的五十或一百年內完全葬送在我們人類的手中。
珊瑚礁魚類的哀愁
 到底台灣的海底有多少種魚類已經滅絕的了,這個答案可能永遠不會知道,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資料可以和過去的資料來作比較,但是任何在地的漁民、資深的潛水朋友、釣友或是上了年紀的鄉親,一定都同意我們魚類的種類和數量和過去比較已經在大幅減少,魚類的體型也愈來愈小,許多過去屬於常見或常成群出現的魚類,都已變成罕見、稀少甚或是區域性的滅絕;大型的肉食性魚類像海鰻、石鱸、石斑、笛鯛更是如此,取而代之的小型的蝦虎魚、三鰭鳚等隱蔽種,色彩黯淡不引人注意的小型雀鯛、隆頭魚、粗皮鯛或臭肚魚等等,魚種的組成和生態系的結構和功能已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不但游魚四岀、熱鬧熙攘的海龍宮的場景已不復見,原本可以被永續利用的經濟性魚類資源也已因超限使用而面臨無魚可捕、漁港和漁船閒置的困境。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追究原因不外忽是國人還是難改愛吃、愛養、愛釣的消費習慣,觀光客到海邊旅遊不吃海產、不品嘗當地活海鮮—珊瑚礁魚類的「古味」好像就沒有盡興,不論是初學或是已頗有經驗的浮潛或水肺潛水的朋友,任意到處潛水、踐踏破壞珊瑚礁不說,也還有不少人會潛水打魚、撿螺貝、抓龍蝦、炫燿自己潛水的本領和戰利品等既愚蠢、野蠻又違反保育的行為。所幸墾丁地區非法毒魚、電魚和炸魚的行為已逐漸減少,但這些也可能是因為已經沒有這麼多的魚群可以成為漁民覬覦的目標。海岸的水泥化,像在天然的潮間帶投放消波塊、修築防波堤、建港闢路都是破壞消滅許多珊瑚礁魚類的殺手,因為許多鳚科、蝶魚、海鰻、隆頭魚的幼魚都需要潮間帶或潮地環境來渡過它們生活史中最易受到採食的幼年期,這些庇護所受到破壞或消失後也就不難了解為何墾丁的潮間帶魚種比起廿年前已減少了三分之二的種類了。隨著海防解禁、週休二日和海洋遊憩活動的蓬勃發展,墾丁遊客每年已達200萬人次,為了滿足這龐大遊客的食宿與休憩活動,當地之旅遊事業、旅館、餐廳、遊樂設施以及商店等亦如雨後春筍般快速增加。所帶來之垃圾及污水等環境壓力亦日趨嚴重。此外山坡地之濫墾濫伐、水土保持不良、或是工廠和農場的偷排廢水,每每在下與後大量泥沙懸浮物質沖刷入海,造成黃濁的海水常要一、兩週才能澄清,這些懸浮物沉澱在珊瑚礁上也會對珊瑚礁的生長帶來不利的影響。珊瑚礁生態系極為脆弱、過半的珊瑚礁魚類都是珍貴稀有,只適合觀賞而不宜捕食,但在礁區卻常可見到廢棄的漁網如流刺網棄置在礁區,讓魚兒一直持續地上網而死亡,且漁網所覆蓋的珊瑚礁的所有生物也會迅速衰敗,變成一塊光禿的礁石。
為何要保護珊瑚礁魚類?
1. 珊瑚礁魚類是台灣最珍貴的本土生物之一,如果發展「賞魚」的生態旅遊活動,所帶來的經濟收益絕對超過捕撈食用,或水族觀賞的千倍或萬倍。
2. 珊瑚礁魚類的種類繁多、遺傳資源豐富,其生活習性與長期的適應,如其防禦的化學武器有可能被人類開發利用為民生、醫藥、工業的原料、或是漁業發展改良品種的基因庫,如果在還沒有調查研究發現或進一步去了解它們之前就已被我們趕盡殺絕,將會是非常可惜的事。
3. 因為珊瑚礁魚類一但消失了,墾丁的海底風華將變成往日雲煙,潛水遊憩和賞魚的活動將完全萎縮,各種服務業也會跟著蕭條。
4. 所以爲了台灣未來的永續發展、生活環境的改善、以及後代子孫仍然能夠和我們過去一樣可以下海欣賞到美麗的珊瑚礁魚類,我們都要積極地來保護珊瑚礁生態系和珊瑚礁魚類。
如何保護珊瑚礁魚類?
 保護珊瑚礁魚類已是非常急迫的工作,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貢獻心力。
1. 遵守海洋遊憩活動的規範,不進入海洋生態保護區和特別景觀區從事遊憩活動,讓魚類有一個不受干擾的安全的家。
2. 不傷害、不破壞、不採集珊瑚礁生物,潛水時不碰觸珊瑚礁更不捕撈或射殺任何珊瑚礁魚類。
3. 除了自己身體力行外,也要勸導親朋好友不要吃珊瑚礁魚類,不要在家飼養珍稀尚無法人工繁殖的海水觀賞魚。
4. 維護珊瑚礁的生態環境、不製造污染、不亂丟垃圾、不在礁區拋錨、不踐踏珊瑚礁。
5. 支持珊瑚礁或珊瑚礁魚類的保育、教育和研究的活動,促進珊瑚礁的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