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上一篇]     [下一篇]     [回專欄目錄]
臺灣經濟性養殖魚類            林欣樺 2015-10-15
  臺灣的水產養殖歷史從最早渡海來台先民的粗放養殖(虱目魚為主)開始,至今已超過300年,主要可分為淡水養殖、鹹水養殖、及陸地魚塭養殖、海面養殖。養殖漁業對漁村經濟發展與安定生活有很大的幫助,但過度發展、超抽地下水也造成地層下陷、海水倒灌、土地鹽化等問題,另外為了提高養殖生產效率、減少魚病,也有水質優養化、依賴以野生漁獲製成的餌料、濫用藥物等問題。
新養殖魚種的引入則可能演變成外來種入侵,因為無意中逃出或遭棄養的物種很可能取代原生物種或是造成基因污染。[72][73]現在在永續發展的趨勢下,有機水產養殖的概念應運而生,由高密度量產走向精緻化產業,希望能減少對捕撈漁業資源的依賴以及對土地環境造成的負擔,也能提供健康無毒的漁產。[74]本單元先以臺灣較主要的經濟性養殖魚種為介紹對象,未來將再陸續增加魚種,甚至是觀賞魚類的養殖介紹。
序號 類別 魚種 養殖背景與傳說故事
1 海水養殖 七星鱸 俗稱鱸魚,同鰻魚一樣被視作養生滋補的食材,尤其用於術後調養及元氣恢復。主要產地在雲、嘉、南一帶。過去七星鱸養殖靠捕撈天然魚苗,所以在70年代以前是很珍貴的魚類,後來人工繁殖技術成功,已可量產,滿足內銷需求,同時也開始外銷。[18][19]
傳說元末明初金門有一孝子顏應祐,後來到江南做官,逢秋天鱸魚肥美之時,因思念母親也想讓母親品嚐美味,所以買了幾尾七星鱸,在魚背上題字放到江中,漁民在金門海域捕獲後,送去給顏母,顏母吃完後,將魚骨棄置村旁圳仔溝,未料一夜之間,鱸魚竟復活游入海中,從此金門海域就有七星鱸,魚背上的黑點據說就是顏應祐的墨跡。[69]
2 海水養殖 石斑魚 石斑屬於世界性的高經濟魚種,但因過漁及環境汙染等問題,使得野生族群大幅減少,供不應求,石斑養殖於是興起。臺灣於民國61年在澎湖開始蓄養石斑,民國70年代起開始投入研究人工繁殖技術,為臺灣打造出石斑王國美名。主要養殖區在南臺灣,屏東、高雄、台南等地。2009年起,漁業署投入經費改善臺灣的養殖環境,提供優質海水,並在高雄永安實施石斑魚倍增計畫,成效斐然。臺灣養殖的石斑種類包括瑪拉巴石斑魚、鞍帶石斑魚(龍膽石斑)、赤點石斑魚、點帶石斑魚、鱸滑石斑魚、駝背鱸(老鼠斑)等。[3][4][5][6]
3 海水養殖 尖吻鱸 俗稱金目鱸,常與吳郭魚混養,成長快、抗病力強、肉質嫩,為台灣與東南亞重要養殖魚類,民國79-87年間養殖達顛峰,但因內需市場供過於求,價格下跌而成為普及魚種,民國91年後開始常外銷市場。因金目鱸不耐低溫,養殖區主要在臺灣南部,如嘉義、高雄、屏東等,魚苗除了臺灣自行培育,也自泰國或新加坡進口。[60][61][62]屏東枋寮有一漁民在30年前就從澳洲引進黃金尖吻鱸,如今已能完全養殖且以未添加藥物繁養而自豪。[63]
4 海水養殖 虱目魚 虱目魚養殖在臺灣已有超過三百年的歷史,主要養殖地在臺灣南部,大都是內銷。據文獻記載推測,虱目魚養殖在荷蘭佔據臺灣時期從印尼引進的可能性最大,又以當時荷蘭人通商、漁船出入最重要的據點台南安平地區開發最早,只是當時養殖方法為最簡陋的粗放養殖,依天然地形修建成魚塭。臺灣虱目魚的養殖技術相當優良,早期還需捕撈野生魚苗,後來已可完全養殖,從種魚培育、產卵受精、孵化育苗、養成上市等一整套流程都已純熟;食用上也是從頭到尾完全利用,營養價值高,有狀元魚之譽。[1][2][3]
虱目魚的傳說都圍繞著魚名的由來,最常聽到的是鄭成功來台時,因詢問漁民這是「什麼魚」,後人認為是國姓爺賜魚名,訛音為虱目魚。又一說是鄭成功率軍來台時,指示兵士下海捕魚時說道「莫說無,此間舉網可得也。」,「莫說無」諧音為「麻虱目」,久而久之就變成虱目魚。而也有人考證認為,Sa ba he為荷蘭語之發音,所以虱目魚應是外來語的轉音。還有一說是此魚因幼苗身體透明,只能見到頭部小而黑如虱的眼睛,故稱之虱目魚。[3]
5 海水養殖 海鱺 臺灣在民國83年時就人工養殖海鱺成功,生產技術及管理現都已成熟,因成長快、多產、經濟價值高、肉質味美且營養而成為箱網養殖業的主要魚種之一,澎湖海域是海鱺箱網養殖先驅,之後屏東、小琉球也陸續跟進大規模養殖。民國92-96年海鱺養殖產業達到巔峰,但因箱網養殖常受天災與發光桿菌的危害,產業有逐漸衰退之勢。因此後來水試所也嘗試以大蒜進行食療,成效不錯。此外,養殖業者也結合休閒漁業,開放民眾參觀體驗餵食、撈捕海鱺等,也是相當不錯的多角化經營。只是箱網養殖對底棲生態環境的影響,以及生態保育上養殖種若逃出網外對野生種基因上、病原傳播上可能的影響是需要注意的問題。[42][43][44]除了箱網養殖,屏東許多漁民也採用傳統、技術門檻較低的陸上魚塭養殖以節省成本,但因為要抽取海水及地下水調節魚塭鹽度,也造成地層逐年下陷,尤以林邊、佳冬低窪地區最為嚴重,逢雨必淹。[45]
6 海水養殖 烏魚 臺灣在日治時期就會捕烏魚苗放養在魚塭,但量少,也非重要養殖魚種。後來因漁獲量不穩,甚至減少,開始引起養殖業者的注意。民國52年起漁業局、水試所與台大漁業生物試驗所合作,花了四年建立人工繁殖技術,之後水試所東港分所(前東港養蝦中心)進而在民國65年成功的完全養殖烏魚。雲林口湖鄉金湖村是臺灣主要養殖地,當地養殖業者也由傳統烏魚子、成魚販售進而走向產銷履歷、優質化,並開發各類加工產品,提高養殖烏魚的收益與價值。其它養殖地區尚有新竹、彰化、嘉義、台南、高雄等。[20][31]
屏東東港頂新里有間東隆壇(據說是東隆宮主神溫王爺的軍營),壇中恭奉的神明裡有尊烏府將軍,手持令旗,腳踩烏魚,據說烏府將軍奉令每年11-12月間領航烏魚群來參拜東隆宮的溫王爺,為溫王爺祝壽。而東港漁民因此視烏魚為是溫王爺發的壓歲錢,每逢烏魚季也會祭拜烏府將軍,以求漁獲豐收或答謝神恩。[33]另外,民間故事還有一個烏魚拜媽祖的傳說,敘述清康熙年間,一位福建漁民徐阿華冒險越過台灣海峽來到台灣打狗(現高雄)捕烏魚,並與鄉親們定居在旗后(現高雄旗津),而拼命被捕撈的烏魚則展開報復,利用魚鱗發出如風鈴般的聲音引誘漁民的小孩,再以發光的魚眼攝取小孩魂魄,徐阿華於是從福建家鄉迎回媽祖,媽祖也顯靈化解指示漁民不該過分捕殺烏魚,烏魚也不該對小孩採取報復行。之後,漁民決定冬至後的第十五天,就不再抓烏魚,並舉行海祭以示感恩,也建天后宮奉祀媽祖;而烏魚每年漁季結束後,會有一群洄游到打狗港,在海面上向著旗后天后宮跳躍,似也在向媽祖表示感謝,這就是烏魚拜媽祖的由來。[34]
7 海水養殖 鮪魚 鮪魚是一個泛稱,作為水產資源的重要種類包含大目鮪、長鰭鮪、黃鰭鮪、黑鮪(大西洋黑鮪與太平洋黑鮪)、南方黑鮪等,前四種也是台灣鮪漁業的主要漁獲種類。臺灣鮪漁業在民國初年就有,當時已沿近海為主,民國40年代,奠定遠洋鮪漁業發展,並於民國50年代間蓬勃發展。後來因全球性過度捕撈鮪魚,尤其是黑鮪與大目鮪,鮪魚成為國際保育魚種,日本(1970年代)、澳洲(1990年代)等國家也分別開始嘗試人工養殖黑鮪及南方黑鮪,日本近畿大學更於2002年發展出黑鮪人工完全養殖技術,美國也在2010年開始發展大目鮪、黃鰭鮪養殖等,但到達大量商業化仍需一段時日。[37][38]在臺灣,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曾經嘗試養殖黑鮪幼魚,但並未成功;水試所2007年開始嘗試養殖黃鰭鮪,2009年產官學合作開始進行箱網養殖,2011年時的成效還不錯;另外,東港生技研究中心則同時在嘗試培育黃鰭鮪種魚,試圖發展完全養殖技術[39];2014年起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也開始試養長腰鮪。[40]
小琉球厚實魚澳曾經有棵非常壯觀的赤桐樹,當地人稱黑鮪魚樹。每年4-6月赤桐樹開花的季節,也是黑鮪盛產時節,據說這棵樹當年紅花開的越茂盛,黑鮪產量就越多,但這棵樹後來因病蟲害枯死,也被移除。[41]
8 海水養殖 鯛魚 鯛類為高經濟價值魚種,為因應市場需求,民國80年代前後興起養殖鯛魚,也發展出人工種苗大量生產技術。臺灣養殖的鯛魚主要有黃鰭鯛、黑鯛、黃錫鯛、嘉鱲、銀紋笛鯛等。[70]
9 淡、海水養殖 鱸魚 臺灣養殖的鱸魚種類有好幾種,除了七星鱸、尖吻鱸之外,還包括從國外引進的美洲鱸(美洲)、條紋鱸(美洲)、銀鱸(澳洲)、寶石鱸(澳洲)等。美洲鱸是早年為開發新魚種,在民國64年從美國加州引進的淡水養殖種,可惜的是,養殖過程中有部分流入臺灣河川、水庫等,對生態造成衝擊;條紋鱸則是在民國80年由北美洲引進,為海水養殖種,市面上以雌線鱸與雄白鱸的雜交種最為常見,現都已建立完全養殖技術。銀鱸在民國79年由養殖業者自澳洲引進試養,水試所淡水繁養殖研究中心竹北試驗場則在民國83年完成人工繁殖技術,苗栗獅潭將此魚種列為特產,但近年來近親繁殖所帶來的遺傳弱化趨勢有待解決;寶石鱸是近年澳洲淡水養殖魚種中有名的食用魚,民國92年左右由數名屏東業者由澳洲引進魚苗,民國97年開始嘗試人工魚苗培育及繁殖。[64][65][66][67][68]
10 淡水養殖 吳郭魚 又稱為南洋鯽仔,民國35年由吳振輝與郭啟彰先生從新加坡的日本養殖場偷偷帶回臺灣,是一種非洲熱帶魚種。兩年後,當時的高雄縣長稱之為吳郭魚以感念吳郭二人在澄清湖放養的卓越成效。隔年一次洪水氾濫,吳郭魚溢出,開始遍布南臺灣溪流。民國40年起台灣省農林廳開始大規模推廣稻田養殖吳郭魚,而此魚因養殖技術門檻低、成長快速、存活率高等特性也漸漸成為臺灣大宗養殖魚類。接著,吳郭魚養殖歷經不同品種引進、育種改良,而有所謂的福壽魚、姬鯛、潮鯛、台灣鯛出現,也打開國際外銷市場。目前主要產地在雲、嘉、南一帶。[20][21][22]
有一說聖經中耶穌餵飽信眾所用的魚即是吳郭魚,故又稱為聖彼得的魚。[23]
11 淡水養殖 泥鰍 指泥鰍與大鱗副泥鰍兩種,有「水中人蔘」之稱,前者價格較高,主要外銷日本,後者主要供應內銷市場。過去臺灣的野生泥鰍很多,在稻田、溝渠等隨處可見,主要用作家禽飼料,貧窮人家則偶爾食用。後來,因淡水棲地破壞,野生族群數量大減。民國70年代,日本市場需求增加,主要作為食用魚或釣餌,臺灣也興起泥鰍料理,於是養殖業者開始發展,主要產區在台南將軍、學甲、麻豆、官田、六甲、下營等地區。後來面臨大陸進口泥鰍的競爭,以及流行退潮,規模又大為減少。[46][47]
12 淡水養殖 香魚 日治時期,香魚是新店溪名產,新店曾以香魚料理聞名,野生漁獲漸少後,日總督府即著手研究人工孵化及放流,後來也制定禁漁期。[50]臺灣官方香魚養殖則是從民國35年開始,當時是在繁殖季捕抓野生種魚培育幼苗後,將魚苗放回溪流,增加族群數量,民國40年左右政府訂出禁漁期,民國48年官方人工養殖野生魚苗終於成功,民間也隨之跟進,但野生魚苗已不足供應,只能從日本進口魚苗試養。更可惜的是,野生香魚在民國57年後,仍因濫捕及棲地破壞等問題,已未有撈捕紀錄,推測已在臺灣絕跡。香魚的人工繁殖直到民國60年代之後才成功,到民國70年後技術確立,香魚養殖才得以迅速發展。[48]目前主要養殖區在宜蘭,尤其冬山的產量最大。[49]
香魚的傳說有好幾個,關於臺灣的香魚,有一說是明朝鄭成功來台攻打荷蘭人時帶來放到新店碧潭繁養的,因此也稱為國姓魚。在中國據說香魚原產於湖北興山縣王昭君的故鄉,王昭君將自己沐浴後的香脂水倒入香溪中,浴水化成一條條帶有香氣的小魚游去,即香魚。清乾隆皇帝遊江南時,嚐過香魚後即將之封為年年進貢朝廷的貢品。山東青島嶗山稱香魚為仙胎魚,因為傳說是仙人拋撒人蔘種子化成,是崂山的名貴魚種。[51]
13 淡水養殖 粗首鱲 別稱溪哥等。臺灣溪哥的養殖是早期引河水養殖香魚時無心插柳讓溪哥魚苗跟著流入,並隨著香魚一同養殖成長。直到民國75-76年左右,因山產店需求增加,加上生態保育及種源放流的興起,才有溪哥的集約式養殖,但後來因溪哥成長慢、市場需求減少,養殖規模大為縮減,現今主要養殖區在宜蘭縣與花蓮縣,但仍屬低產量養殖。[52]
原住民族鄒族認為溪哥是石龍子變的,所以傳統上不食用;另外,有個故事是鄒族Nia-hosa氏的獵人每次打獵時都會遇見一個男孩,後來獵人想將男孩收為養子,男孩指著一個水池方向為住處,獵人三日後帶著米糕拜訪男孩父母,將米糕放在池邊,只見一條很大的溪哥(鄒名:Pfoi)游出吃掉,獵人就將男孩帶回家並取名為Pfozana。[53]
14 淡水養殖 筍殼魚 熱帶魚種,因外型似竹筍,故名。臺灣於1975年自高棉引進,分布在嘉義以南,尤以烏山頭水庫為最。近年在業者約十年的努力下,已可人工繁養殖,搭配室內水循環技術高密度養殖,解決供不應求的市場現象,有最高級淡水魚的美譽。[29][30]
15 淡水養殖 臺灣鏟頜魚 別稱苦花、鯝魚等。臺灣苦花的養殖是早期引河水養殖香魚、虹鱒時無心插柳讓苦花魚苗跟著流入,一同飼養成長,但漁獲量極低。近年因山產店需求增加,加上生態保育及種源放流的興起,才有小規模苦花的養殖,主要養殖地區在嘉義縣與宜蘭縣,但民國98年88風災重創嘉義縣養殖區至今仍未恢復生產,其它如新竹、苗栗、花蓮等縣也有小規模養殖。[54]
16 淡水養殖 鯉科魚類 草、鰱、鳙、青、鯽、鯉等五種鯉科魚類因生長習性不同(食性及棲息水層不同),傳統上經常被混養在一起,提高養殖成效,在民國60年代以前,是重要的養殖魚種,但因後來海水養殖興起,加上淡水養殖魚種種類有限,且因人工繁養殖容易致生產過剩、以及易有土味等問題,在民國70年代後,規模逐漸縮減,僅吳郭魚與鰻魚維持需求量。另外,5、60年代也曾推廣漁牧綜合養殖,與雞、鴨、豬分別混養,但卻發生衛生不良的問題使得此養殖模式遇到瓶頸,但近年來,專家學者卻認為此種將農、漁、牧結合的經營方式是未來國際上養殖的發展重點之一。[55]
17 淡水養殖 鯰魚、塘虱魚 鯰魚與塘虱魚(鬍子鯰、本土土虱)是臺灣鯰形目中常見且具養殖經濟價值的魚種,早年鄉間農田的溝渠、溪流、湖沼、池塘等水域中很常見。民國60年代前後,官方已發展人工繁殖技術並可大量生產,具有管理容易、存活率高、生產量高的優點,推廣至民間業者後一度興盛,民國89年達到巔峰。目前主要產地在宜蘭、雲林、嘉義、高雄、屏東、台東等地區,通常會與鯉科魚類混養,利用各類魚種的習性增加養殖成效,活成魚多直接銷往藥膳料理攤,因應食補的市場需求。[56]
猶如臺灣地震會說地牛翻身,日本會說是鯰魚在鬧脾氣,甩尾巴就讓天搖地動。日本地震鯰的傳說據說是源自中國大地由鰲魚背著的神話,12-16世紀逐漸發展出地震鯰的傳說雛形,17-19世紀因地震頻繁,民間開始流傳各種獨特的地震鯰版畫,稱為鯰繪藝術。而日本大地震前也幾次發現鯰魚會異常的大量出現或是魚群遷移,因此日本有「鯰魚鬧,地震到」的諺語。[57][58][59]
18 淡水養殖 鰻魚 鰻魚是日本鰻、美洲鰻、歐洲鰻的通稱。自民國12年起臺灣就開始嘗試養鰻;民國60年代前後養鰻技術成熟,加工技術也開始發展,產量與出口量持續增加,以外銷日本為主;民國70年代後期鰻魚產量達到巔峰,高達九成也都是輸往日本;民國80年代,在中國加入競爭下,養殖、產量、加工各方面都大幅縮減;民國90年代開始著重內銷市場,提升加工產能。目前雲林是臺灣的鰻魚養殖重地,尤以口湖鄉為最,鄉內的埔南社區有「鰻魚的故鄉」之稱。只是鰻魚養殖至今仍是仰賴捕撈野生鰻苗,而隨著過漁、氣候變遷、棲地環境惡化等可能的因素,全球的鰻魚資源自1970年代以後都是大幅下降,2007年CITES華盛頓公約更將歐洲鰻列為臨危物種,如何永續鰻苗資源成為全球養鰻界研究重點。[11][12][13]
許多國家都有關於鰻魚的傳說故事,例如:日本虛空藏菩薩的佛教徒相信鰻魚是佛教聖者的信差,所以大都不吃鰻魚;蘇格蘭著名的尼斯湖水怪傳說是馬頭鰻身,一位英國神秘動物學家則認為水怪可能是一百多歲、喪失繁殖能力的巨鰻。[17]
19 淡水養殖 鱒魚 主要指的是虹鱒,原產於北美洲,屬於冷水魚種,因對棲息環境相當挑剔,被視為尊貴的魚種,有「魚中之尊」的稱號。臺灣在民國50年間前後由日本引進,初期僅由水產試驗所鹿港分所(現水試所淡水繁養殖研究中心)人工養殖,且算是國宴用魚,僅少數高官顯貴可食,所以也有總統魚的稱號。直到民國60年間才有民間養殖,養殖場大多在山區冷水地域,鱒魚也才逐漸打開市場,佔就一席地位,但因受限於嚴苛的養殖環境條件,及天災影響,產量仍供不應求,需仰賴進口。養殖場分布在宜蘭、新北、桃、竹、苗、投、台中、嘉義等縣。[35][36]
20 淡水養殖 鱘龍魚 鱘龍魚是活化石之一,又名鱘魚、鱘鰉魚、龍魚,也是體型最大的淡水魚,全世界已知共有28個品種,因面臨棲息環境破壞等因素,1998年起全數被聯合國頻臨絕種動植物保護組織(CITES)列入保育名單。鱘魚子醬是名貴滋補品,供不應求,有「黑色金塊」之譽,鱘魚皮也可加工製成高級皮革製品,經濟價值高。鱘龍魚對全球養殖業都算是較新的品種,臺灣水產試驗所鹿港分所與幾個民間養殖業者曾分別在民國70年代與80年代嘗試引進美國白鱘,但因養殖資訊較少,技術門檻較高,故成效不佳。直到民國90年代末有業者前往中國學習並引進大陸品種,養殖熱潮才又逐漸興起,但因鱘龍魚及白鱘是國際性保育物種,任何國際貿易行為均被禁止,需事先申請領有CITES瀕臨絕種動植物交易證明書才能合法引入養殖。目前臺灣引入已約有9個品種。[24][25][26][27]
傳說在遠古時代,先民在江中捕魚時,突然天色昏暗、狂風暴雨,只見一條鱘魚若隱若現游動,後人依此描繪龍的樣貌。又,據說古時中國捕獲珍稀鱘魚時,必定進貢給皇帝,故又稱之為鰉魚。[25]有一說認為鯉魚躍龍門的傳說故事,應該指的是鱘魚,山西、陝西兩省交界的龍門一代有所謂的龍門赤河景象,就是形容鱘魚產卵時,雌雄魚相互追逐,時常躍出水面,發紅的魚鰭在河面泛成一片紅光。因古代大鯉與鱘魚都另有名稱叫做鱣,故混淆傳為鯉魚躍龍門。[28]
21 淡水養殖 鱸鰻 鱸鰻是花鰻與烏耳鰻(黑鰻)的通稱,一般認為具滋補養生之功效,適合作為冬令進補食材,所以身價高。1989-2009年,鱸鰻在臺灣被列為第二級保育類動物,因封溪護魚有成,2009年4月1日從林務局保育名單中移除,養殖也因而再起,但在主要溪流中,因棲息地遭破壞,仍是少見。臺灣的鰻魚養殖歷史已超過50年以上,但至今仍依賴撈捕野生魚苗進行後續養殖,人工繁殖技術尚未成功。[7][8][9][10]
關於鱸鰻的傳說很多,在此列舉一二。傳說清朝咸豐年間在現今的新北市石碇烏塗窟村內有一深潭,潭中洞穴住有一隻修練千年的大鱸鰻,經常破壞附近居民的農作物,居民欲設陷阱除之,但大鱸鰻察覺後躲到附近另一處竹竿潭坑洞。某日因飢餓難耐吞食一嬰孩,嬰孩父母悲痛不已,驚動天地,雷神怒而劈之,至今在烏塗溪中仍可見鱸鰻大石。[24]傳說二百多年前台北古亭莊有個福建泉州移民周廷部發跡後,因膝下無子,欲殺一隻新店獅山邊大潭中的大鱸鰻進補求子,鱸鰻精即將修練成仙,化成一和尚請富翁勿殺牠,但仍遭捕殺,後來富翁生下一子,敗光家產,傳言是鱸鰻精的報復。[15]金門也有一個大同小異的鱸鰻精投胎成富翁敗光家產的傳說故事。[16]原住民族鄒族只將鱸鰻用來拜河神,不食用也不做祭品,據說古時有隻鱸鰻橫在溪流,使溪水氾濫成災,漲至玉山頂時,有隻巨蟹冒險幫助人類,用鰲去夾魚肚,鰻魚因痛轉身,洪水也退去。[53]

參考文獻
 1. 農業知識入口網。2007。虱目魚主題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5.09.0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2011。鮮享在地-虱目魚 正對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2015.09.02)
 3. 蘇惠美、王淑欣、張銀戀、許家興、陳紫媖、蘇茂森。2005。室內型石斑仔稚魚培育系統之研發。水試專訊,第9期。第6-13頁。(2015.09.02)
 4. 莊哲權。2014。阿祖級石斑 台養殖史活見證。中時電子報,2014年03月24日。(2015.09.02)
 5. 農業知識入口網。2008。石斑魚主題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5.09.02)
 6.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2013。石斑魚外銷量增價揚,出口量突破新高。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2015.09.02)
 7. 鄭石勤。2010。保育解禁 鱸鰻養殖熱潮再起。養魚世界,2010年6月號。(2015.09.02)
 8. 張岱屏、陳忠峰。2014。【我們的島】消失的鰻魚。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2014年04月13日。(2015.09.02)
 9. 台灣鱸鰻協會。2013。鱸鰻養殖要點,2013年11月19日。yam蕃薯籐。(2015.09.02)
10. 陳怡錂。2011。鱸鰻小學堂開課囉。漁業推廣,第294期,2011年03月15日。第14-15頁。(2015.09.03)
11. 農業知識入口網。2009。鰻主題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5.09.03)
12. 高遠文化。2011。循環水養殖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益。(2015.09.03)
13. 韓玉山。2012。鰻魚教室:鰻魚資源的永續利用。鰻魚情報站。(2015.09.03)
14. 新北市石碇區公所。觀光導覽-鱸鰻潭。新北市石碇區公所。(2015.02.26)
15. 江銘輝。2012。傳說與神話。(2015.09.04)
16. 金門縣開瑄國民小學。2005。大山腳下的不老傳說:平林故事人物篇 - 民間傳說故事。(2015.09.04)
17. 韓玉山。2012。鰻魚教室:鰻魚的民間傳說與宗教信仰。鰻魚情報站。(2015.09.04)
18. 劉富光、周昱翰。2001。水產技術手冊:七星鱸之繁養殖。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2015.09.04)
19.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2011。鱸火純青-七星鱸魚行銷活動。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2015.09.04)
20.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2011。教育資源:漁業發展。(2015.09.04)
21.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2010。稱吳郭魚見證親中後果太偏頗 盼學者勿扭曲事實。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2015.09.04)
22.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2013。因應吳郭魚量增價跌,漁業署擴大獎勵外銷措施。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2015.09.04)
23. 徐雅各。2005。台灣鯛的崛起。科學發展,第385期。第6-11頁。(2015.09.04)
24. 丸昌商號。2010。鱘龍魚。丸昌商號。(2015.09.07)
25. 千戶傳奇生態農場。2010。鱘類介紹。(2015.09.07)
26. 東亞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2015。野生資源:鱘魚。(2015.09.07)
27. 林天生。2004。科技研究:外來淡水魚種養殖 - 鱘魚。水試專訊,第8期,第1-6頁。(2015.09.07)
28. 奕君。2006。“鲤鱼跃龙门”传说解读。人民网,2006年02月24日。(2015.09.07)
29. 鄭石勤。2010。筍殼魚 成長慢價格高。養魚世界,7月號。(2015.09.08)
30. 淀洋筍殼魚養殖場。關於淀洋。淀洋筍殼魚養殖場。(2015.09.08)
31. 農業知識入口網。2009。烏魚主題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5.09.08)
32.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2014。「水產精品暨十大優質烏魚子」聯合頒獎,突破傳統創新價值展新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2015.09.08)
33. 陳啟楨。2001。失落的魚群-烏魚篇。東港鎮文史學會。東港采風第六期。(2015.09.08)
34. Uncle Fat胖叔叔故事海。2012。胖叔叔說「郵票故事」~ (106) 媽祖出巡 (烏魚拜媽祖),2012年04月22日。Udn網路城邦。(2015.09.08)
35. 丸昌商號。2010。虹鱒。丸昌商號。(2015.09.08)
36. 黃家富、劉富光。2010。台灣淡水魚類養殖(上)第六章:虹鱒。水產試驗所特刊,第11號,第105-132頁。
37. 農業知識入口網。2007。鮪魚主題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5.09.09)
38. 臺灣區鮪魚公會。2015。遠洋鮪漁業沿革。臺灣區鮪魚公會。(2015.09.09)
39. 吳美錚。2011。箱網養殖成效佳,鮪魚產業展新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FRI電子報,第61期,2011年05月31日。(2015.09.09)
40. 張存薇。2015。九尾長腰鮪 水試所繁殖逾半年。自由時報,2015年04月09日。(2015.09.09)
41. Herb Hou。2014。傳說中的小琉球黑鮪魚樹。旅行寫真。(2015.09.09)
42. 農業知識入口網。2007。海鱺主題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5.09.09)
43. 郭錦朱、郭誌明、沈昱德、何碧月、周瑞良、陳紫媖。2012。大蒜應用於海鱺之養殖。農政與農情,第240期,2012年6月。(2015.09.09)
44.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2006。全民挑海鮮:海鮮採購指南 - 海鱺。(2015.09.09)
45. 蔡南益。2011。【看啥小魚可以吃】水產養殖新寵兒-海鱺 2014.01.03。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2015.09.09)
46. 林天生、劉富光。2011。台灣淡水魚類養殖(下)第八章:泥鰍。水產試驗所特刊,第13號,第155-164頁。
47. 鄭石勤。2011。真泥鰍外銷日本放眼對岸。養魚世界,2011年5月號。(2015.09.09)
48. 黃家富、劉富光。2011。台灣淡水魚類養殖(上)第五章:香魚。水產試驗所特刊,第11號,第81-104頁。
49. 余立琴。2010。看台灣:認真臉譜 - 王長清堅忍不拔 養殖香魚苦盡甘來。看雜誌,第55期,2010年1月28日。(2015.09.10)
50. 新店區公所。碧潭歷史。新北市新店區公所。(2015.09.10)
51. 阿秋莎!香魚。http://www.43577.com/show/23638.shtml (2015.09.10)
52. 黃家富、劉富光。2013。台灣淡水魚類養殖(下)第十二章:粗手鱲。水產試驗所特刊,第13號,第217-234頁。
53. 周文豪、賴美如。2002。鄒族的自然觀 - 鄒人眼中的動物。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2015.09.10)
54. 黃家富、劉富光。2013。台灣淡水魚類養殖(下)第十三章:台灣鏟頜魚。水產試驗所特刊,第13號,第235-244頁。
55. 劉富光。2011。台灣淡水魚類養殖(上)第一章:鯉科魚類 - 草鰱魚。水產試驗所特刊,第11號,第1-26頁。
56. 董聰彥、劉富光。2011。台灣淡水魚類養殖(上)第四章:鯰魚、塘蝨魚。水產試驗所特刊,第11號,第61-80頁。
57. 黃嘉慧。2014。看展示-日本鯰繪(後篇)。921地震教育園區電子報,第20期,2014年7月21日。(2015.09.11)
58. 老柯。2012。地震鯰,2012年02月19日。隨意窩。(2015.09.11)
59. 張愛萍。1999。从“鳌鱼”到“鲶鱼”—中日地震神话比较研究。民族艺术,第2期,第76-87頁。(2015.09.11)
60. 張賜玲。金目鱸養殖。臺灣農家要覽。(2015.09.14)
61. 海洋數位典藏養殖生物。2007-2013。金目鱸。國立臺灣海洋大學。(2015.09.14)
62. 郭仁杰。2012。金目鱸養殖管理與經營分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台西試驗場。(2015.09.14)
63. 屏東縣政府農業處。2014。黃金尖吻鱸 枋寮陳喆洺獨有。CNN中央通訊社,2014年08月25日。(2015.09.14)
64. 黃德威、劉富光。2013。台灣淡水魚類養殖(下)第十章:美洲大口鱸。水產試驗所特刊,第13號,第187-194頁。
65. 海洋數位典藏養殖生物。2007-2013。美洲大嘴鱸。國立臺灣海洋大學。(2015.09.14)
66. 海洋數位典藏養殖生物。2007-2013。條紋鱸。國立臺灣海洋大學。(2015.09.14)
67. 劉富光、楊順德、黃德威。2013。台灣淡水魚類養殖(下)第十一章:銀鱸。水產試驗所特刊,第13號,第195-216頁。
68. 鄭石勤。2010。寶石鱸養殖蓄勢待發。養魚世界,2010年8月號。(2015.09.14)
69. 倪國炎。2009。金門七星鱸魚有孝子傳奇故事。大紀元,2009年01月27日。(2015.09.14)
70. 劉繼源。1990。鯛類養殖現況評估及未來展望。潮訊,第13期。(2015.09.14)
71. 張瀚元。2005。淺談水產養殖。台肥季刊,第46卷,第4期。(2015.09.14)
72. 郭金泉。2007。台灣水產養殖持續發展之我見。看守台灣,2007年12月24日。(2015.09.15)
73. 何勝初。2004。編者註。重要國際漁業議題發展趨勢分析座談會 - 水產養殖國際化所面臨的問題及其因應實錄集。(2015.09.15)
74. 陳永松。2014。發展友善環境的有機水產養殖。海大漁推,第43期,2014年1月。第1-22頁。(2015.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