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吻鯊科之科解說

臺灣地區 尖吻鯊科 計有魚種 1 種
科名:
Mitsukurinidae
科俗名:Goblin shark
中國大陸科名 尖吻鯊科
地理分布:
主要發現區域包括西大西洋:蓋亞那 、蘇利南 與法屬圭亞那。東大西洋: 法國 (比斯開灣) 、馬得拉群島、幾內亞灣、葡萄牙與南非。西印度洋: 南非外海及莫三比克。西太平洋: 日本、台灣、澳洲 (澳洲南部, 新南威爾斯) 、紐西蘭 。東太平洋:南加利福尼亞海域。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呈圓柱形。吻突出似短劍,故又稱為「劍吻鯊」。眼小,兩頜顯著突出;口近端位;兩頜齒同形,有棘狀齒冠,末端尖細,齒基部寬,有2齒根。鰓孔之後緣皆位於胸鰭基部前方。兩背鰭等大,但小於腹鰭和臀鰭;胸鰭小型,後緣圓形;尾鰭不呈新月形,背側葉長,約略等長於體長之一半;腹側葉不甚發達。尾柄扁平,不具側脊或凹槽。脊椎總數為122-125。全世界計1屬1種(Nelson, 2006),即為歐氏尖吻鮫(Mitsukurina owstoni)。台灣發現於東部之花蓮外海(臺灣魚類資料庫, 2006)。 
棲所生態:
這是生態習性所知有限的一種底棲性大型鯊魚。大部分的記錄顯示其棲息於大陸斜坡約270-960公尺深的海域,但亦曾被發現於深達1300公尺深處。最大體長可達384公分。 
Mitsukurina owstoni歐氏尖吻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