躄魚科之科解說

臺灣地區 躄魚科 計有魚種 14 種
科名:
Antennariidae  
發音 
科俗名:Frogfishes; Anglerfishes
中國大陸科名 躄魚科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全世界各熱帶及亞熱帶海域,少數分布於溫帶海域。
   
形態特徵:
體似扁球狀。口大,斜裂或垂直,具許多絨毛狀齒。鰓裂為一小孔,位胸鰭基之後下方。皮膚鬆弛,具小棘或光滑無鱗,常有一些皮膜突起。背鰭第I硬棘特化為吻觸手(illicium),第II及III硬棘與軟條部分開,有皮膜覆蓋;胸鰭延長,足趾狀,有3支鰭骨;腹鰭短於胸鰭;尾鰭圓形。全世界原分3亞科,包括躄魚亞科Antennariinae)12屬41種、隆背躄魚亞科(Tetrabrachiinae)1屬1種及平背躄魚亞科(Lophichthyinae)1屬1種(Nelson, 1994),現今後二亞科已獨立成科,故此科已無亞科之科,總計約12屬42種(Nelson, 2006),臺灣紀錄4屬14種(Shen et al., 1993;臺灣魚類資料庫, 2010)。 
棲所生態:
沿近海底棲魚類。棲息範圍廣,從潮間帶至90公尺深處均存在。其中光躄魚屬 (Histrio) 的魚則大部分棲息於馬尾藻(sargassum)叢中。體色會隨環境而不斷地改變。第一背鰭硬棘特化為吻觸手(illicium),有類似釣桿之作用,其觸角頂端有一類似釣魚誘餌之衍生物,名之為「釣餌」(esca)。躄魚利用此釣組,配合極具保護色作用之身體,可吸引別種小魚或小蝦來覓食,然後出其不意地予以吞食。由於其腹部可擴大許多,故可吞下比自己身體更大的食物。雌魚會產出形狀非常特殊之團塊卵,而此具漂浮力之卵團,含有之卵粒可達三十萬粒之多。 
Antennarius biocellatus雙斑躄魚
Antennarius hispidus毛躄魚
Antennarius maculatus大斑躄魚
Antennarius nummifer康氏躄魚
Antennarius pictus白斑躄魚
Antennarius randalli藍道氏躄魚
Antennarius striatus條紋躄魚
Antennatus coccineus細斑手躄魚
Antennatus commerson康氏躄魚
Antennatus dorehensis駝背手躄魚
Antennatus tuberosus網紋手躄魚
Fowlerichthys scriptissimus歧胸福氏躄魚
Histiophryne cryptacanthus隱刺薄躄魚
Histrio histrio裸躄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