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Saurida tumbil  
發音 
Saurida tumbil多齒蛇鯔
by: ©海洋科技博物館
命名者 (Bloch, 1795) 棲息深度 10 - 60公尺
中文名 多齒蛇鯔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合齒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187 Synodont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多齒蛇鯔 
最大體長 6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狗母梭、狗母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印度馬拉巴爾 
同種異名 Salmo tumbil, Saurida argyrophanes, Saurida australis, Saurida ferox, Saurida truculenta, Saurus argyrophanes   
參考文獻 臺灣脊椎動物誌(陳兼善, 1969);中國動物誌-燈籠魚目(陳等, 2002);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3(FAO,1999)  Liu, F.H. etc. 1959 Tung, I.H. 童逸修 1959 Liu, Fah-Hsuen etc. 1959 Tiews, K., A. Mines etc. 1972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陳素芝 編著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79049 ASIZP0079350 ASIZP0080296 ASIZP0807430 ASIZP0807673 ASIZP0807674 ASIZP0917430 ASIZP0917673 ASIZP0917674 FRIP21314 NMMSTP00666 NTUM01759 NTUM02148 NTUM02160 SU7320  
典藏基因2015-11-01,Yu-Ming Shih,CO1,100% 2015-11-01,Yu-Ming Shih,CO1,100% 2016-04-06,Yung-Chieh,CO1,100%
英文俗名 Greater lizard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圓而瘦長,呈長圓柱形,尾柄兩側具稜脊。頭較短。吻尖,吻長明顯大於眼徑。眼中等大;脂性眼瞼發達。口裂大,上頜骨末端遠延伸至眼後方;頜骨具銳利之小齒;外側腭骨齒前方3列,後方2列。體被圓鱗,頭後背部、鰓蓋和頰部皆被鱗;側線鱗數47-55;背鰭前鱗16-19。單一背鰭,具軟條11-13;有脂鰭;臀鰭與脂鰭相對;胸鰭中長,末端不及或恰好在腹鰭起點上方;尾鰭叉形。體背呈暗褐色,腹部為淡色,體側無任何斑塊或橫紋。背、胸及尾鰭略呈青灰色;腹及臀鰭無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砂泥底質的海域。屬肉食性,通常在砂地上停滯不動,身上的花紋是很好的偽裝,有時會將整個身體埋入砂中而只露出眼睛,等候獵物游經時,躍起吞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部,北至菲律賓、臺灣,南至澳洲等。臺灣主要分布於南部海域。 

漁業利用

一般以底拖網捕獲,具食用經濟價值,通常以油煎或紅燒食之。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