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Synodus binotatus  
發音 
Synodus binotatus雙斑狗母魚
by: ©Randall, John E.
命名者 Schultz, 1953 棲息深度 1 - 30公尺
中文名 雙斑狗母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合齒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187 Synodont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吻斑狗母魚 
最大體長 18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雙斑狗母、狗母梭、狗母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東沙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馬紹爾群島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臺灣脊椎動物誌(陳兼善, 1969);中國動物誌-燈籠魚目(陳等, 2002);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3(FAO,1999)  Schultz, L.P. 1953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陳素芝 編著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70526 NMMBP03143 USNM00217602  
英文俗名 Twospot lizardfish; Two-spot lizard fish; Spotnose lizard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圓而瘦長,呈長圓柱形,尾柄兩側具稜脊。頭較短。吻圓,吻長明顯大於眼徑。前鼻孔瓣長且寬。眼中等大;脂性眼瞼發達。口裂大,上頜骨末端遠延伸至眼後方;頜骨具銳利之小齒;腭骨前方齒較後方齒長,明顯自成一叢。體被圓鱗,頭後背部、鰓蓋和頰部皆被鱗;側線鱗數52-54;側線上鱗數3.5(少數為4.5)。單一背鰭,具軟條12-14(通常為13);有脂鰭;臀鰭與脂鰭相對,具軟條8-10(通常為9);胸鰭長,末端延伸至腹鰭起點與背鰭起點之連線;尾鰭叉形,上葉等長於下葉。吻背上具一對小而顯著的黑點;各鰭皆具斑點,並連成橫向斑紋。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礁區海域。屬肉食性,經常停棲於礁區之硬質底質區,而利用身上的花紋做為偽裝,伺機捕食獵物,有時會將以頭朝下的姿態隱身於斜坡上,等候獵物游經時,躍起吞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部,東至夏威夷,北至日本、小笠原群島,南至澳洲大堡礁等。臺灣分布於南部及西南部海域。 

漁業利用

偶為底拖網或延繩釣捕獲,可食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