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Apristurus platyrhynchus  
發音 
Apristurus platyrhynchus扁吻篦鯊
by: ©Th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
命名者 (Tanaka, 1909) 棲息深度 400 - 900公尺
中文名 扁吻篦鯊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貓鯊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023 Scyliorhin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扁吻光尾鯊 
最大體長 8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沙魚、扁吻篦鮫 
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北部 
棲息環境 深海、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三崎相模省 
同種異名 Apristurus acanutus, Apristurus verweyi, Pentanchus verweyi, Scyliorhinus platyrhynchus   
參考文獻 吳(2002)碩士論文;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4 Sharks of the world  Tanaka, S. 1909 Compagno, L.J.V. 1984 Compagno, L.J.V. 1984 吳宗翰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60205 ASIZP0066206 ASIZP0074862 ASIZP0075087 ASIZP0075099 ASIZP0801566 ASIZP0805637 ASIZP0805638 ASIZP0911566 ASIZP0916405 NTOU-AE6246 NTOU-AE6247  
英文俗名 Spatulasnout cat shark; Spatulasnout catshark; Borneo cat shark; Borneo catshark 
瀕危狀態 DD IUCN 瀕危狀態:數據缺乏(DD)  2004-04-30   
形態特徵

體延長,前部縱扁,後部側扁;體柔軟。吻中長,寬而扁,不及眶間隔的1.5倍;口前吻長略大於口寬。眼中大,背位,眼徑約為眶間隔的1/2倍,下眼瞼上部分化成瞬褶。前鼻瓣三角形突起。口較寬,弧形;唇褶發達;齒細小密列,上下頜齒同型,具3-5齒尖,齒數多達60餘。噴水孔中大,位於眼後角。背鰭2個,狹小,兩背鰭間距大於第二背鰭基底;第一背鰭稍小於第二背鰭,起點位於腹鰭及臀鰭基底間;第二背鰭起點與臀鰭基底後部相對;胸鰭寬大,前緣與後緣圓凸;臀鰭基底長,距尾鰭比距腹鰭近;尾鰭長但窄,尾椎軸低平,上葉發達;尾鰭下葉前部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與後部間有一缺刻,後部低平而與上葉相連。體一致為黑褐色,腹面較淡,各鰭緣和鰓孔均黑色。

棲所生態

深海魚類,可能為底棲性,生態習性不甚明瞭。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臺灣及日本。臺灣發現於東北部海域。 

漁業利用

主要以底拖網捕獲,一般以下雜魚處理。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