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Bothus myriaster  
發音 
Bothus myriaster繁星鮃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Temminck & Schlegel, 1846) 棲息深度 10 - 30公尺
中文名 繁星鮃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鮃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94 Both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繁星鮃 
最大體長 27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扁魚、皇帝魚、半邊魚、比目魚、肉瞇仔(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澎湖、小琉球、綠島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 
同種異名 Bothus bleekeri, Bothus ovalis, Bothus thompsoni, Platophrys ovalis, Platophrys thompsoni, Rhombus myriaster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中國動物誌-鰈形目(李&王, 1995);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6(FAO, 2001)  Amaoka, K. 1964 Amaoka, K. 196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李思忠, 王惠民 1995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4516 ASIZP0054808 ASIZP0055041 ASIZP0055590 ASIZP0058073 ASIZP0058839 ASIZP0059377 ASIZP0061702 ASIZP0062252 ASIZP0063580 ASIZP0064215 ASIZP0066159 ASIZP0066203 ASIZP0066435 ASIZP0066440 ASIZP0066479 ASIZP0073685 ASIZP0074038 ASIZP0074166 ASIZP0074247 ASIZP0074340 ASIZP0074608 ASIZP0080159 ASIZP0801425 ASIZP0801426 ASIZP0801444 ASIZP0801445 ASIZP0801446 ASIZP0900149 ASIZP0900361 ASIZP0911425 ASIZP0911426 ASIZP0911444 ASIZP0911445 ASIZP0911446 BMNH1933.6.12.4 CAS214460 ...列出全部77筆... 
典藏基因2012-01-08,柯慧玲,CO1,100%
英文俗名 Oval flounder; Disc flounder; Discoid flounder; Indo-Pacific oval flounde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卵圓形,兩眼均在左側;背緣呈弧形。吻略長。眼小,眼間隔極寬且凹陷。口小或中大;上頜骨較短,僅延伸至下眼前緣前方;上下頜具二行或更多尖銳錐狀齒;腭骨無齒。鰓膜不與峽部相連;鰓耙尖形不呈鋸齒狀。眼側除背腹緣被櫛鱗外,皆被圓鱗,盲側被圓鱗;背鰭與臀鰭鰭條均被鱗;眼側具側線,盲側無側線;側線鱗數74-108。背鰭鰭條正常,具軟條數87-97;臀鰭鰭條正常,具軟條數61-73;胸鰭延長,特別是雄魚;尾鰭圓形。眼側體棕色或暗灰色,有自多具淡棕色環紋,背及臀鰭具暗斑,尾鰭具黑緣;盲側前半部乳黃色,後半部暗褐色,雄魚於具許多暗色橫波紋,雌魚較不明顯,幼魚則全無。

棲所生態

是一種非常普遍的魚類,屬沿岸底棲魚類,常出沒於礁區和砂泥的交接處,有時可發現它在礁區中。典型的肉食主義者,以底棲無脊椎動物或小魚為食物。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至莫三比克,東至菲律賓,北至日本,南至羅得豪島。臺灣各地海域皆可見。 

漁業利用

春季和秋季是主要的漁獲季節,漁民通常是用底拖網或底流刺網捕捉,但因為它們魚體不大,大部分加工作扁魚酥,少部分體型較大者,則用油煎的方法來食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