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Doederleinia berycoides  
發音 
Doederleinia berycoides赤鯥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Hilgendorf, 1879) 棲息深度 80 - 200公尺
中文名 赤鯥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發光鯛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35 Acropomat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赤鯥 
最大體長 4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紅臭魚、紅鱸、紅喉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北部、東北部、小琉球 
棲息環境 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本州 
同種異名 Anthias berycoides, Doderleinia berycoides, Döderleinia orientalis, Doederleinia gracilispinis, Doederleinia orientalis, Rhomboserranus gracilispini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片山正夫 Katayama, M. 1952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5466 ASIZP0061062 ASIZP0061565 ASIZP0062231 ASIZP0062232 ASIZP0065783 ASIZP0065817 ASIZP0065830 ASIZP0068086 ASIZP0070096 ASIZP0070274 ASIZP0070276 ASIZP0070962 ASIZP0070964 ASIZP0078969 ASIZP0078970 ASIZP0801094 ASIZP0801095 ASIZP0801096 ASIZP0804163 ASIZP0804164 ASIZP0804165 ASIZP0807288 ASIZP0807289 ASIZP0911094 ASIZP0911095 ASIZP0911096 ASIZP0914163 ASIZP0914164 ASIZP0914165 ASIZP0917288 ASIZP0917289 FRIP00370 FRIP03067 FRIP20516 FRIP21299 FRIP22376 ...列出全部43筆... 
典藏基因2015-10-23,Chia-Hao Chang,CO1,100% 2016-01-26,Chia-Hao Chang,CO1,100% 2016-01-26,Chia-Hao Chang,CO1,100% 2016-01-28,Chia-Hao Chang,CO1,100% 2016-01-28,Chia-Hao Chang,CO1,100%
英文俗名 Rosy seabass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橢圓形而側扁。頭大,頭後部稍突起。眼大。吻短。口大,斜裂,下頜稍突出,下頜縫合處不具棘狀突起;上頜末端及眼中部;上下頜前端具犬齒,側邊、腭骨、鋤骨則具絨毛狀齒。前鰓蓋骨具小棘,下緣具細齒;鰓蓋骨二扁棘。體被弱櫛鱗,鱗大易脫落;側線鱗數41-46。背鰭單一,具缺刻,具硬棘IX,第III棘最長,軟條10;臀鰭與背鰭軟條部相對,具鰭條III+6-8;腹鰭略小,具鰭條I+5;胸鰭長而低位;尾鰭淺叉形。鮮活時,體一致為赤紅色,腹部較淡。背鰭硬棘部和尾鰭具黑緣。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大陸棚斜坡,深度約在80-200公尺間。肉食性,以甲殼類及軟體動物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東北印度洋、日本、臺灣、東中國海、阿拉夫拉海及澳洲北部。臺灣發現於南部、東北部、東部及小琉球海域等。 

漁業利用

高經濟價值之食用魚,一般利用延繩釣或底拖網捕獲。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