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Dussumieria acuta  
發音 
Dussumieria acuta尖尾圓腹鯡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Valenciennes, 1847 棲息深度 10 - 20公尺
中文名 尖尾圓腹鯡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鯡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097 Clupe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尖吻圓腹鯡 
最大體長 2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臭肉鰮、鰮仔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澎湖 
棲息環境 大洋、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印度科羅曼德 
同種異名 Clupea flosmaris, Dussumiera acuta, Elops javanicus, Etrumeus albulina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中國動物誌-鱘形目;海鰱目;鯡形目及鼠鱚目(張, 2001)  Whitehead, P. J. P. 1985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張世義 編著 2001 
典藏標本 AMNH90059 ASIZP0059647 NMMBP00068 NMMBP01114 NMMBP01270 NMMBP04139 NTUM01914 NTUM01915 NTUM01917 NTUM03600  
英文俗名 Rainbow sardine; Common sprat; Dwarf round herring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側扁,腹部圓鈍,無稜鱗;體長為體高之3.6倍。頭較小。吻尖長。眼大,上側位,脂性眼瞼發達,但不完全覆蓋住眼睛。口小,端位;上下頜約等長;上頜骨末端不達眼前緣下方;上下頜皆具絨毛狀齒,鋤骨無齒。鰓蓋條數14-19;下枝鰓耙數22。體被細薄圓鱗,極易脫落;縱列鱗數40-48;胸鰭和腹鰭基部具腋鱗。背鰭位於體中部前方,具軟條16-21;臀鰭起點於背鰭基底中部下方,具軟條14-19;腹鰭軟條8;尾鰭深叉。體背部綠褐色,體側下方和腹部銀白色。背鰭、胸鰭、尾鰭淡灰色;餘鰭淡色。

棲所生態

近沿海中上群游性小型魚類。主要以動物性浮游生物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波斯灣,東至菲律賓,北至南中國海、臺灣,南至阿拉夫拉海及澳洲北部。臺灣分布於西部及澎湖海域。 

漁業利用

產量高之高經濟性魚種,全世界年產量在10,000-50,000公噸間,主要產地在印尼及菲律賓。主要漁法為流刺網、拖網與圍網。一般多醃漬後出售,生鮮時可適合煎炸後食用,或製成魚粉。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