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Epinephelus coioides  
發音 
Epinephelus coioides點帶石斑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Hamilton, 1822) 棲息深度 0 - 160公尺
中文名 點帶石斑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鮨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38 Serran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橘點石斑魚 
最大體長 12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石斑、過魚、紅花、紅點虎麻、紅斑、青斑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
潟湖、礁沙混合區 
模式種產地
印度恒河河口 
同種異名 Bola coioides, Cephalopholis nebulosus, Epinephelus coiodes, Epinephelus flavocaeruleus, Epinephelus malabaricus, Epinephelus nebulosus, Epinephelus salmoides, Epinephelus suillus, Epinephelus tauvina, Homalogrystes guntheri, Serranus nebulosus, Serranus salmonoides, Serranus suillus ...共13筆..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4(FAO,1999)  Francis Hamilton, (formerly Buchanan,) M. D. 1822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Heemstra, P.C. etc. 1993 Carpenter, K. E. etc. 1999 
典藏標本 ASIZP0055630 ASIZP0056196 ASIZP0056216 ASIZP0062886 ASIZP0066964 ASIZP0067575 ASIZP0069719 ASIZP0074054 ASIZP0074488 ASIZP0700200 ASIZP0700310 ASIZP0700311 ASIZP0802353 ASIZP0803259 ASIZP0806042 ASIZP0912353 ASIZP0913259 ASIZP0916042 NMMBP02754 NMMBP04392 NMMBP04394 NMMBP04504 NMMBP04506 NMNSF01016 NTMP0258 NTUM01636 NTUM08335 NTUM08336 NTUM08337 NTUM08684  
典藏基因2012-01-15,柯慧玲,CO1,100% 2012-01-15,柯慧玲,CO1,100%
英文俗名 Orange-spotted grouper; Orangespotted rockcod; Estuary cod; Green grouper; Estuary grouper; Estuary rock cod 
瀕危狀態 NT IUCN 瀕危狀態:Lower Risk/near threatened  2004-04-30 IUCN鮨科隆頭魚科專家群  
形態特徵

體呈長橢圓形,側扁而粗壯,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9-3.7倍。頭背部斜直;眶間區微突。眼小,短於吻長。口大;上下頜前端具小犬齒或無,兩側齒細尖,下頜約2-3列。鰓耙數8-10+14-17,隨著成長而逐漸退化。前鰓蓋骨後緣具鋸齒,下緣光滑。鰓蓋骨後緣具3扁棘。體被細小櫛鱗;背鰭鰭棘部與軟條部相連,無缺刻;腹鰭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門開口;胸鰭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且長於腹鰭,但短於後眼眶長;尾鰭圓形。背鰭具有11根硬棘,14-16根軟條;臀鰭具有3根硬棘,8根軟條;側線鱗數85-120;縱列鱗數100-118。頭部及體背側黃褐色,腹側淡白;頭部、體側及奇鰭散佈許多橘褐色或紅褐色小點;體側另具5條不顯著、不規則、斜的及腹側分叉的暗橫帶,第一條在背鰭硬棘前緣,最後一條在尾柄上。最大體長可達120公分,重量15公斤,壽命可達22年。(2020-6-17 黃世彬 編寫)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水質較混濁的沿岸礁區,亦常被發現於汽水域。棲息深度範圍為1-100公尺。幼魚經常出現於砂泥底之河口、紅樹林或潟湖的淺水域中。對半淡鹹水域的耐受性較強。以魚類及甲殼類為食。成魚通常為獨居,但在特定的繁殖季時可能會聚集成群。雌魚在25至30公分時成熟(約2至3歲),具性轉換,先雌後雄。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至非洲東岸、紅海,東至西太平洋,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臺灣北部、東北部、西部、南部、蘭嶼、綠島以及澎湖海域均有。 

漁業利用

在臺灣屬於常見魚種,族群量普遍。為具經濟性之食用魚類,一般由拖網及一支釣捕獲,全年皆產。本種魚也是西南部重要的養殖魚種之一,目前市場上所見大多都是養殖個體。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