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Lagocephalus spadiceus
Lagocephalus spadiceus棕斑兔頭魨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Richardson, 1845) 棲息深度 3 - 50公尺
中文名 棕斑兔頭魨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四齒魨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509 Tetraodont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棕斑兔頭魨 
最大體長 3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白鯖河魨、煙仔規、規仔、金規 
世界分布 日本至東中國海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中國海 
同種異名 Gastrophysus wheeleri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中國動物誌-魨形目(蘇等, 2002);Matsuura, K. (2010) Lagocephalus wheeleri Abe, Tabeta & Kitahama, 1984, a junior synonym of Tetrodon spadiceus Richardson, 1845 (Actinopterygii, Tetraodontiformes, Tetraodontidae). Memories of the Natural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s, Tokyo v. 46: 39-46.   Abe, T., O. Tabeta etc. 198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蘇錦祥, 李春生 編著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4384 ASIZP0055777 ASIZP0059035 ASIZP0059664 ASIZP0062513 ASIZP0072276 ASIZP0078909 ASIZP0078933 ASIZP0080020 ASIZP0080022 ASIZP0080157 ASIZP0804925 ASIZP0805659 ASIZP0807334 ASIZP0807336 ASIZP0900522 ASIZP0914925 ASIZP0917334 ASIZP0917336 CAS28339 CAS34231 NMMBP01706 NTUM04186 NTUM08426 NTUM08430  
典藏基因2011-01-15,張家豪,CO1,% 2016-01-20,Chia-Hao Chang,CO1,100% 2016-01-20,Chia-Hao Chang,CO1,100%
英文俗名 Blow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亞圓筒形,稍側扁,體前部粗圓,向後漸細,尾柄長圓錐狀。眼眶間隔小於吻長。鼻孔小,每側2個,鼻瓣呈卵圓形突起。體腹側下緣有一縱行皮褶。體背棘區呈菱形,範圍小而未達背鰭基,或棘區延長呈細帶而達背鰭基,此細帶可能中斷。鰓孔內側灰白色。背鰭近似鐮刀形,位於體後部,具軟條12-13;臀鰭與其同形,具軟條11-12;無腹鰭;胸鰭寬短,上方鰭條較長,呈倒梯形,下方後緣稍凹入;尾鰭寬大,截形,或上下葉緣略突,呈微內凹形。體背部為黑綠色或藍黑色,體側暗銀白色,腹面乳白色。背、臀鰭鮮黃色或黃綠色;尾鰭黃褐色或黑綠色,僅下葉末端具一白色斑塊;胸鰭灰黃色,下緣白色。懷氏兔頭魨(Lagocephalus wheeleri)為同種異名。

棲所生態

暖溫水近海底層中小型魚類,喜歡在沙泥底質的地形海域,遇敵害時會吸水或空氣使身體膨脹,用以威嚇敵害。主要以軟體動物、甲殼類、棘皮動物及魚類等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由日本、中國至臺灣。臺灣四周海域均見。 

漁業利用

肝臟及卵巢有毒,皮膚、精巢及肌肉無毒,因食用具有風險,因此建議不應食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