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Neoniphon sammara  
發音 
Neoniphon sammara莎姆新東洋金鱗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Forsskål, 1775) 棲息深度 0 - 46公尺
中文名 莎姆新東洋金鱗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金鱗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282 Holocent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莎姆新東洋鰃 
最大體長 32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莎姆金鱗魚、鐵甲、金鱗甲、鐵甲兵、瀾公妾、鐵線婆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沙烏地阿拉伯 
同種異名 Flammeo sammara, Holocentrum sammana, Holocentrum sammara, Holocentrus rubrofuscus, Holocentrus sammara, Kutaflammeo sammara, Labrus angulosus, Sciaena sammara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Fishbase(2008)  Forsskål, P. 1775 Smith, M. M. etc. 1986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4135 ASIZP0054692 ASIZP0056894 ASIZP0058999 ASIZP0059671 ASIZP0059870 ASIZP0062441 ASIZP0070817 ASIZP0073192 ASIZP0073526 ASIZP0074606 ASIZP0804823 ASIZP0805617 ASIZP0806075 ASIZP0914823 ASIZP0915617 ASIZP0916075 FRIP01236 NMMBP00797 NMMBP05396 NMMBP05541 NMMBP06639 NMMSTP00652 NTOUP200611-791 NTUM02105 NTUM03661 NTUM03662 NTUM03663 NTUM07667 RUSI35037  
典藏基因,,CO1,100%
英文俗名 Sammara squirrelfish; Spotfin squirrelfish; Blood-spot squirrelfish; Bloodspot squirrelfish; Blood-spot squirrel 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較細長,中等側扁。頭部具黏液囊,外露骨骼多有脊紋。眼大。口端位,裂斜。下頜凸出於上頜。頜骨、鋤骨及腭骨均有絨毛狀群齒。前鰓蓋骨後下角具ㄧ強棘;鰓蓋骨及下眼眶骨均有強弱不一的硬棘。體被大型櫛鱗;側線完全,側線鱗數38-43,側線至背鰭硬棘中間點之鱗片數2.5。背鰭連續,單一,硬棘部及軟條部間具深凹,具硬棘X-I,軟條11-12 (通常為12) ;最後一根硬棘長於前一根硬棘。臀鰭有硬棘 IV ,軟條7-8 (通常為8) ;胸鰭軟條 13-14 (通常為14) ;尾鰭深叉形。體側上方略帶桃色的銀色,下方銀色; 在每個鱗片上有一個暗紅色到黑色的斑點。沿著側線上具ㄧ條淡紅的斑紋。背鰭、臀鰭及尾鰭的外緣淡紅色;胸鰭淡粉紅色;腹鰭白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在潟湖及珊瑚礁區,是在群游夜行性魚類。白天棲息在珊瑚的枝椏堆中,或礁石穴內並不十分隱密的處所,以捕食等腳類為生;晚上會稍稍游出枝椏外,這時它又換口味改捕捉小蝦蟹等為食物。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之溫熱帶海域, 西起紅海及東非,東到馬貴斯群島與迪西島, 北至日本南部、小笠原群島與夏威夷群島,南至澳洲北部與羅德豪島。臺灣分布於東北部、北部、東部、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和綠島等海域。 

漁業利用

一般以一支釣及延繩釣的方法捕獲。魚肉白,但質地較爛,煮湯時肉易散開且多溶解油質,因此適合抹鹽油煎食用。唯須注意其內臟可能累積熱帶海魚毒。而它的鱗片及棘刺尖利,需小心刺傷。在水族館中也有人看上它鮮紅的體色,將它飼養做為觀賞魚。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