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Saurenchelys fierasfer  
發音 
Saurenchelys fierasfer線尾蜥鰻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Jordan & Snyder, 1901) 棲息深度 100 - 600公尺
中文名 線尾蜥鰻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鴨嘴鰻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087 Nettastomat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線尾蜥鰻 
最大體長 5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絲仔鰻 
世界分布   台灣分布 西南部、東北部、澎湖 
棲息環境 深海  模式種產地
日本歌山縣瀨戶內海 
同種異名 Chlopsis fierasfer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Karmovskaya, E. S.  ( 2004)  Benthopelagic bathyal conger eels of families Congridae and Nettastomatidae from the western tropical Pacific, with descriptions of ten new species. J. Ichthyol. v. 44 (Suppl. 1): S1-S32.  Jordan, D. S. etc. 1901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7266 ASIZP0057971 ASIZP0057972 ASIZP0060174 ASIZP0060863 ASIZP0060871 ASIZP0063628 ASIZP0065228 ASIZP0801150 ASIZP0900186 ASIZP0900383 ASIZP0901239 ASIZP0911150 CAS28161 CAS35145 FRIP00243 FRIP00244 FRIP01379 NMMBP02814 NMMBP03509 NMMBP03535 NMMBP03703 NMMBP05704 NMMBP08838 NMMSTP00910 NTMP0059 NTMP0369 NTMP1130 NTMP1142 NTOU-AE5485 NTOU-AE5737 NTUM03105 SIO70-274j USNM00217408 USNM00269766  
英文俗名 Duck-billed eel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肛門前為圓柱形,肛門後則呈扁平狀,尾部末端纖細、尾鰭延長,肛門位於魚體體中央之前。頭稍窄、吻延長,上頜略長於下頜。口裂不高過眼睛後緣。PAV: 33;肛門前側線孔數: 30。背鰭前長佔肛門前長55.9%; 頭長佔肛門前長43.2%;吻長佔頭長37.9%;眼徑佔頭長的9.3%;上頜長佔頭長的53.2%;下頜長佔頭長的 45.3%。錐狀細齒,上、下頜齒多列,另外具有獨特的咽喉齒於鋤骨齒末端的兩邊。鋤骨齒多列,中間列較大且銳利,約8~13顆不等,分布自上頜前齒起至眼睛前緣結束。前鼻孔呈管狀,位於上頜吻端;後鼻孔較大,位在眼睛水平正前方。魚體無鱗。側線完全,為一層薄膜分佈在魚體中央,有側線孔分布在膜上。背鰭、臀鰭與尾鰭相連。背鰭起點起於鰓孔之後。不具胸鰭。新鮮魚體頭部通常為淡紅色,體色為透明白色,鰓蓋呈亮銀色,腹部為白色。鰭條末端為黑緣,尾部末端開始之鰭條呈黑色,尾鰭全黑。福馬林中的魚體呈單一白色。(陳鴻鳴 & 林上智)

棲所生態

深海魚種。以小型蝦類、魚類等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海域,包括臺灣、日本、東海及南海。臺灣主要發現於東北部、西南部等海域。 

漁業利用

本種為罕見魚種,無經濟利用,一般充作下雜魚以及學術研究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