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Scomberomorus guttatus  
發音 
Scomberomorus guttatus臺灣馬加鰆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och & Schneider, 1801) 棲息深度 15 - 200公尺
中文名 臺灣馬加鰆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鯖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75 Scomb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斑點馬鮫 
最大體長 76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白北、白腹仔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 
棲息環境 深海、礁區、砂泥底、河口、
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印度 
同種異名 Cybium crockewiti, Cybium crokewitii, Cybium croockewitii, Cybium crookewitii, Cybium guttatum, Cybium interruptum, Cybium kuhlii, Indocybium guttatum, Scomber guttatus, Scomber leopardus, Scomberomorous guttatus, Scomberomorus crookewiti, Scomberomorus guttatum ...共16筆..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6(FAO, 2001) 
典藏標本 ASIZP0054649 ASIZP0055416 ASIZP0055767 ASIZP0062903 ASIZP0066286 ASIZP0075313 ASIZP0800917 ASIZP0806983 ASIZP0910917 ASIZP0916983 FRIP00001 FRIP20269 FRIP20537 MTP0005 MTP0012 NMMBP04405 NMMBP04416 NMMBP05021 NMMBP05022 NMMBP05352 NMMBP05381 NTMP1219 NTMP1434 NTUM06821  
英文俗名 Spotted tangingi; Spotted seerfish; Spotted seer; Spotted Spanish mackerel; Indo-Pacific king mackerel; Indian Spanish mackerel; Indo-Pacific Spanish mackerel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側扁。體高約等於或略短於頭長,為尾叉長的19.1-23.6%(平均20.9%)。尾柄細,兩側在尾鰭基處各具3條隆起脊,中央脊長而高,其餘二脊短而低。頭中大,稍側扁。吻尖突,大於眼徑。眼較小,位近頭的背緣。口中大,端位,斜裂;上下頜等長,上下頜齒各具齒一列,齒強大,側扁,三角形,8-9枚,排列稀疏;腭骨及鋤骨亦具齒,舌上無齒。第一鰓弓上之鰓耙數為1-2+7-12。腸的盤繞卷曲較為簡單,只有2個彎曲處。脊椎骨數47-52。體被細小圓鱗,易脫落,側線鱗較大,腹部大部分裸露無鱗;側線完全,無分枝,沿背側呈波浪狀伸達尾鰭基。第一背鰭具硬棘XV-XVIII,與第二背鰭起點距離近,其後具7-10個離鰭;臀鰭與第二背鰭同形;尾鰭新月形。體背藍灰色,腹部銀白色,體側具3-4列暗斑。第一背鰭前半部黑色,其後白色而具黑緣;餘鰭灰黑或灰色。

棲所生態

近海暖水性中上層魚類,主要棲息於水深15-200公尺的近沿海大陸棚,有時會出現於岩岸陡坡或潟湖區,甚至河口域。游泳敏捷,性凶猛,成小群游動。主要捕食小型群游魚類和甲殼類。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大陸棚沿岸,包括波斯灣、印度、印尼、中南半島、中國、臺灣及日本南部。臺灣各地均有產,但以西部沿岸較多。 

漁業利用

經濟價值高之食用魚。全世界一年估計產量為4,000-4,500公噸。一般漁法以圍網、定置網、流刺網、一支釣為主。煎食或煮湯皆宜。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