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Stolephorus indicus  
發音 
Stolephorus indicus印度側帶小公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van Hasselt, 1823) 棲息深度 0 - 20公尺
中文名 印度側帶小公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鯷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095 Engraul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印度側帶小公魚 
最大體長 15.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印度銀帶鰶、印度小公魚、魩仔、白骨鱙、丁香鱙、苦鱙、惡鱙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澎湖 
棲息環境 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印度 
同種異名 Anchoviella indica, Anchoviella indicus, Anchoviella scitula, Engraulis albus, Engraulis balinensis, Engraulis brownii, Engraulis carpenteriae, Engraulis indica, Engraulis indicus, Engraulis russellii, Engraulis samaminan, Stolephorus extensus, Stolephorus indicus nanus ...共15筆..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中國動物誌-鱘形目;海鰱目;鯡形目及鼠鱚目(張, 2001)  Whitehead, P. J. P., G. J. Nelson etc. 1988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MNH43476 ASIZP0059988 ASIZP0062875 ASIZP0073957 ASIZP0074382 ASIZP0079540 ASIZP0916425 FRIP00047 FRIP01084 NMMBP05188 NMMBP05592 NMMSTP00440 NMNSF00971 NTMP1001 NTUM00186 NTUM01780 NTUM03576 NTUM03577 NTUM03636 NTUM07847 SU7292  
英文俗名 Makassar fish; Indian anchovy; Indian anhov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形,腹部圓,僅有3-5枚小稜鱗位於胸鰭與腹鰭間。頭略長。吻鈍圓,突出。眼中大。口大,略下斜;上頜前端突出於下頜,上頜骨末端尖,向後延伸達前鰓蓋骨之前緣或略超過;前鰓蓋骨之後緣呈平滑之外凸弧狀。鰓耙細長而密,下枝鰓耙在20-22間。體被圓鱗,鱗小而薄,易脫落,無側線;胸、腹鰭的基部有腋鱗。背鰭短,位於體中央,前方貝1棘狀稜鱗;腹鰭短,末端未達背鰭起點;臀鰭起點位於背鰭中部下方。體灰白色,體側中央由頭部起始至尾柄具一條銀白色帶。各鰭多半透明而略呈青灰色。

棲所生態

近沿海表層魚類,濾食浮游生物為生,具群游性。多於表層至20公尺深之海域活動。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非洲東部、印度及南亞。臺灣盛產於南部及東北部海域。 

漁業利用

全年皆產,南部沿海較多,是魩鱙漁業的重要漁獲物之一,多以焚寄網捕獲,新鮮時可清蒸,但大多曬乾後出售,炒花生、辣椒或煮湯。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