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Antennatus coccineus
Antennatus coccineus細斑手躄魚
by: ©Randall, John E.
命名者 (Lesson, 1831) 棲息深度 1 - 75公尺
中文名 細斑手躄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躄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228 Antennar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細斑手躄魚 
最大體長 13.0 cmTL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細斑躄魚、五腳虎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澎湖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潮池  模式種產地
西南印度洋模里西斯 
同種異名 Abantennarius neocaledoniensis, Antennarius coccineus, Antennarius drombus, Antennarius hispidus, Antennarius immaculatus, Antennarius leucus, Antennarius moai, Antennarius nexilis, Antennarius nummifer, Antennarius stigmaticus, Chironectes coccineus   
參考文獻 1. Fishes of Japan(Nakabo, 2013).  
典藏標本 BPBMI23297 BPBMI23418 RUSI35696 USNM00232101 USNM00232102 USNM00232103 USNM00232104 USNM00232105 USNM00232106  
英文俗名 Freckled frogfish; Scarlet frogfish; Scarlet anglerfish; Freckled angler; Freckled anglerfish; Hawaiian frog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成球形或略為側扁,腹部可膨大,尾柄不明顯。頭高大,頭背緣陡斜。吻短。眼小。口裂大,下頜突出;上下頜、鋤骨及腭骨均具齒。鰓孔小,位於胸鰭基部下方。體表粗糙,被小棘,並有許多肉質突起。頦部無肉質小突起。背鰭硬棘具3棘,第I硬棘特化為吻觸手,且位於上頜縫合處;末端具餌球,通常多叉;第 II硬棘游離,且後方不具鰭膜。第III硬棘高大,末端彎向後方;第二背鰭長,具軟條9-12;臀鰭具軟條7-8;腹鰭顯然短於胸鰭;胸鰭軟條9-12;尾鰭圓形。體色多變。本種易與Antennarius commersoni混淆,但本種於背鰭即臀鰭後方皆不俱有明顯的鰭膜與身體連接。(2015/12/16 李茂熒、林沛立編寫)

棲所生態

淺海珊湖礁區底棲魚類,棲息深度在0-70公尺間。利用吻觸手頂端的衍生物-釣餌(Esca)及配合極具保護色作用的身體,可吸引別種小魚來覓食,然後出其不意地予以吞食。所產之卵,形成絲狀團狀,具有漂浮力。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東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岸、紅海,東至智利、巴拿馬沿岸。 

漁業利用

魚體小型,除學術研究外,不具食用價值。或有人將其展示供人觀賞。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