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Doryrhamphus excisus  
發音 
Doryrhamphus excisus藍帶矛吻海龍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Kaup, 1856 棲息深度 0 - 45公尺
中文名 藍帶矛吻海龍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海龍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295 Syngnath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波斯灣矛吻海龍 
最大體長 7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黑腹海龍、海龍 
世界分布 印度至泛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小琉球、綠島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混合區  模式種產地
紅海馬薩瓦灣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Fishbase(2005);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4(FAO,1999)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Carpenter, K. E. etc. 1999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4922 ASIZP0056533 ASIZP0058517 NMMSTP00683 NTOUP200801-049 NTOUP200801-054 NTUM03840 NTUM04218  
英文俗名 Pipe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特別的延長和纖細,無鱗,由一系列的骨環所組成;軀幹部的上側稜與尾部上側稜不相連接,下側稜則止於臀部骨環附近而不與尾部相接,中側稜則與尾部下側稜相接。吻長略長於後頭部;吻部背中稜完全,兩側無棘列。主鰓蓋具一完全的中縱稜。體環無弱縱棘;無皮瓣。雄魚吻部腹側具一骨質突起。骨環 17-18 + 13-17;背鰭鰭條數 21-29;胸鰭鰭條數 19-23;尾鰭鰭條數 10。體橘黃色,頭部及體側無黑白相間橫帶,僅於吻端至體側具一1/2體高寬之藍黑縱帶;尾鰭褐色有4-5個橘黃斑塊。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潮池、潟湖及礁區外緣,棲息深度可達45公尺,以小型浮游動物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泛太平洋海域,西起紅海、東非,東至美國沿岸,北至日本等附近海域。臺灣分布於南部、東部、綠島及小琉球等附近岩礁海域。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偶為潛水捕獲,除學術研究及水族觀賞外,不具食用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