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Neenchelys cheni
Neenchelys cheni陳氏新蛇鰻
by: 陳鴻鳴
命名者 (Chen & Weng, 1967) 棲息深度 - 公尺
中文名 陳氏新蛇鰻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蛇鰻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081 Ophichth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陳氏新蛇鰻 
最大體長 3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陳氏油鰻、鰻仔、硬骨篡、篡仔、硬骨仔 
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 [臺灣特有種]   台灣分布 西南部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臺灣東港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Ho, H. C. , J. E. McCosker and D. G. Smith (2013) Revision of the worm eel genus Neenchelys (Ophichthidae; Myrophinae), with descriptions of three new species from the western Pacific Ocean. Zoological Studies v. 52: 1-20.  Böhlke, J. E. 1956 Chen, J. T. F. etc. 1967 Eugenia B. Bohlke, ed. 1989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英文俗名 Snake eel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全長為頭長的10.6-10.7倍;全長為鰓孔位體高的31-41倍;全長為軀幹長的3.3-3.4倍。體細長,似蠕蟲狀。頭長占全長之9.3-9.4 %,軀幹長占29.3-29.8 %,尾長占62.1-62.2 %。從頭部沿著體上半側至尾部,遍布許多密密麻麻的灰色小點,腹部則為淡白色;鰓裂為一小孔狀,位於體側中央,其右上角緊連著胸鰭基部;胸鰭為白色透明,不甚明顯;背鰭起點於肛門之後,相距約一公分;尾端柔軟,具尾鰭;背、臀鰭均為乳白色,但於尾鰭接連處,上、下兩葉鰭條則明顯呈黑色;齒為圓錐狀,上、下頜骨齒與鋤骨齒均為一列;平均脊椎骨組成:59-58-182,總脊椎骨數為182。陳氏油蛇鰻係由陳兼善和翁廷辰兩位學者於1967年,依據兩尾採自東港的模式標本所發表,為紀念當時任農復會漁業組長陳同白博士對臺灣漁業發展之貢獻,種小名遂以其姓氏來命名。Myrophis cheni為同種異名。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沿岸海域之沙泥底,以無脊椎動物或小魚為食。  

地理分布

全世界僅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包括臺灣東部海域、南中國海一帶。 

漁業利用

屬小型蛇鰻,較無經濟價值,一般皆當下雜魚獲處理,多半為底拖網或底延繩釣所捕獲。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