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Lestrolepis japonica  
發音 
Lestrolepis japonica日本光鱗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Tanaka, 1908) 棲息深度 10 - 730公尺
中文名 日本光鱗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裸蜥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196 Paralepid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日本光鱗魚 
最大體長 16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裸狗母魚 
世界分布 東印度洋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西南部、東北部、小琉球 
棲息環境 深海、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相模海 
同種異名 Lestidium japonicum   
參考文獻 Ho et al. (2019), Zootaxa, 4702(1):114-139.  Tanaka, S. 1908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陳素芝 編著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62340 ASIZP0062341 ASIZP0063112 ASIZP0064136 ASIZP0065769 ASIZP0066358 ASIZP0068037 ASIZP0075095 ASIZP0076428 ASIZP0700150 ASIZP0801142 ASIZP0803798 ASIZP0900355 ASIZP0900379 ASIZP0911142 ASIZP0913798 NMMBP01090 NMMBP01091 NMMBP01898 NMMBP02078 NMMBP02608 NMMBP02811 NMMBP02821 NMMBP03539 NMMBP03684 NMMBP03728 NMMBP03762 NMMBP03783 NMMBP03834 NMMBP04129 NMMBP04499 NMMBP04613 NMMBP04614 NMMBP05548 NMMBP05792 NMMBP05805 NMMSTP00611 ...列出全部45筆... 
典藏基因2015-10-23,Chia-Hao Chang,CO1,%
英文俗名 Barracudina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背鰭鰭條9,胸鰭鰭條12-13,腹鰭鰭條9,臀鰭鰭條36-40。體細長側扁,體長為體高13-16倍。眼前具有一黑色斑點(發光器)。背鰭起點位於腹鰭及臀鰭起點中點之前。體除側線具一列65-72鱗片外,其餘部位光滑無鱗。腹部內管狀發光器自鰓蓋下方延伸至肛門,分成左右兩分支。側線不完整,向後延伸至臀鰭中央。側線鱗:腹鰭前31-32,背鰭前38-40,臀鰭前49-50,全部65-72(包含末端2-9小鱗片)。總脊椎骨數82-88,腹錐30-32,尾椎52-58。體色白,半透明,背部略黑,尾部黑,兩側具銀白色反光,腹部具有黑色寬緣。(何宣慶2020/03/21)

棲所生態

中、底層深海魚類。游泳速度快。由捕獲記錄推估,幼魚生活於10-200公尺深的於域,而成魚約在240-730公尺間。以小型魚蝦為食,數量相當多。 

地理分布

分布於熱帶東印度-西太平洋區,北至日本、臺灣,南至澳洲等。臺灣則發現於東北部、西部及南部海域。 

漁業利用

底拖網混獲常見,除少數魚市場販售外,無經濟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