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Hemiramphus lutkei  
發音 
Hemiramphus lutkei南洋鱵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Valenciennes, 1847 棲息深度 0 - 30公尺
中文名 南洋鱵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鱵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254 Hemiramph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無斑鱵 
最大體長 40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補網師、水針、長尾針(臺東)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印尼 
同種異名 Hemiramphus fasciatus, Hemiramphus japonicus, Hemiramphus lukei, Hemiramphus marginat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4(FAO,1999);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Carpenter, K. E. etc. 1999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9751 ASIZP0060968 ASIZP0072234 ASIZP0804996 ASIZP0900011 ASIZP0900012 ASIZP0914996 FRIP21134 NMMBP04518 NMMSTP00642 NTMP0725 NTUM05651 NTUM06265  
典藏基因2011-01-15,張家豪,CO1,%
英文俗名 Lutke's halfbeak; Lutke's half-beak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側扁,標準體長為頭長之4.1-4.4倍。眼前脊缺如。上頜短,突出成三角形,其上無鱗;下頜突出如喙,其長不小於頭長;鋤骨及舌上無齒。鼻窩內具一圓形或扇形嗅瓣。第一鰓弓上鰓耙33-46(通常為36-41)。鰾為多室型。背前鱗數35-43(通常為37-41);側線位低,近腹緣。背鰭與臀鰭對在,臀鰭起點在背鰭第4-5軟條之下方,背鰭具12-15軟條(通常為13或14),臀鰭具10-13軟條(通常為12);雄魚之臀鰭不變形;胸鰭較長,標準體長為胸鰭長之4.8-5.4倍,具 10-12軟條(通常為11);腹鰭短小,後位,其基底與尾鰭基底之間距遠短於其與鰓蓋後緣之間距;尾鰭叉形,下葉長於上葉。體背呈淺灰藍,腹部白色,體側中間有一條銀白色縱帶,無垂直暗斑;喙為黑色,前端具明亮之橘紅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沿岸或島嶼四周較乾淨的水域表層,成群洄游,群數由數十至數百尾為一群,一般皆在水草較多的水域。產卵期在每年4-7月左右。以水層中的浮游動物為主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印度洋,東至薩摩亞,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新幾內亞。臺灣各清澈水域皆可發現。 

漁業利用

主要漁期在春夏季節,可利用流刺網、定置網等漁法捕獲,肉質味美,可用油煎或碳烤,是很好的下酒菜。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