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Centroberyx rubricaudus  
發音 
Centroberyx rubricaudus紅尾棘金眼鯛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Liu & Shen, 1985 棲息深度 120 - 150公尺
中文名 紅尾棘金眼鯛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金眼鯛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281 Beryc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金眼擬棘鯛 
最大體長 2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紅魚、紅大目仔、紅三角仔、紅皮刀、厚殼、金皮刀(澎湖)、西施(南部) 
世界分布 臺灣 [臺灣特有種]   台灣分布 南部 
棲息環境 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臺灣高雄中洲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Liu, C. H. etc. 1985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60158 ASIZP0060276 ASIZP0062299 ASIZP0063146 ASIZP0075247 ASIZP0806537 ASIZP0900478 ASIZP0900479 ASIZP0916537 NTUM06095 NTUM06096 NTUM06097 NTUM06098 NTUM06768  
典藏基因2014-10-30,Kwang-Tsao Shao,CO1,100%
英文俗名 Squirrel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稍高而側扁,呈長橢圓形,體高為標準體長之42-44%。頭大,側扁,具黏液腔,外被以薄膜。吻鈍短。後鼻孔橢圓形。眼頗大;淚骨無棘。口大而斜裂,上頜骨後端不及眼後緣,下頜稍突出;上下頜、鋤骨及腭骨均具絨毛狀齒。體被櫛鱗,腹部中央區鱗片呈稜狀;側線鱗數59-64。背鰭單一,無缺刻,具硬棘VI,軟條13,背鰭基長於臀鰭基;臀鰭起始於背鰭基底後部,具硬棘IV,軟條16;尾鰭深叉,上下葉緣尖形。體呈淡紅色,尾鰭暗紅,腹部略呈銀白。本種為1985年於臺灣所發表之新種(Liu et Shen),唯與掘氏棘金眼鯛(Centroberyx druzhinini)極為相似,需再求証。

棲所生態

深水域底層性魚類,以小型甲殼類及小型魚類為主食,偶亦出現於較深水域之珊瑚礁區。生態習性尚未十分了解。 

地理分布

臺灣南部海域。 

漁業利用

主要漁法為延繩釣及底拖網,唯產量並不太大。肉質細緻鮮美,甚受歡迎,煎烤煮炸皆宜。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