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Hemimyzon taitungensis  
發音 
Hemimyzon taitungensis臺東間爬岩鰍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Tzeng & Shen, 1982 棲息深度 0 - 10公尺
中文名 臺東間爬岩鰍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爬鰍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107 Balitor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臺東間吸鰍 
最大體長 12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石貼仔 
世界分布 臺灣 [臺灣特有種]   台灣分布 東部 
棲息環境 純淡水  模式種產地
臺灣臺東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臺灣淡水及河口魚類誌(陳&方, 1999)  Tzeng, C.-S. etc. 1982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陳義雄,方力行 1999 
典藏標本 NMMBP05570 NTHUB00766 NTHUB00777 NTHUB00897 NTHUB00913 NTHUB00914 NTHUB00915 NTHUB00925 NTHUB00930 NTHUB00942 NTHUB02241 NTHUB02242 NTHUB02243 NTHUB02244 NTHUB02245 NTHUB02255 NTHUB02331 NTHUB02335 NTUM04941 NTUM04963 NTUM04964 NTUM04965 NTUM04966 NTUM04967 NTUM04968 NTUM04969 NTUM04970 NTUM04971 NTUM04972 NTUM04973 NTUM05291 NTUM05292 NTUM05306 NTUM05310 USNM00300711 USNM00357418 ...列出全部36筆... 
英文俗名 Taitung river loach 
瀕危狀態 II 農委會2009/4/1公告: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   VU IUCN 瀕危狀態:易危(VU) D2 1996-08-01   EN 2017淡水魚紅皮書:EN
形態特徵

體較為延長,前部扁平,後部側扁。頭部至腹鰭之間的身體呈三角形,腹面頗為平坦。頭中大,平扁。吻部略呈圓弧狀。口下位,口裂略呈弧狀。上頜上方的腹面具2-3對短鬚。體被細小圓鱗,頭部及胸部的內側均裸出無鱗。側線完全。背鰭基部較短,起點在腹鰭起點之後上方,軟條 3(不分枝軟條)+ 8(分枝軟條);臀鰭3(不分枝軟條)+ 5(分枝軟條);腹鰭向兩側平展,內側互相靠近,在基部癒合,後緣則分離,6-7(不分枝軟條)+ 10-12(分枝軟條);胸鰭寬大而平展,末端已達腹鰭基部;尾鰭凹形。體呈淺褐色或灰黑色,雄魚體背及頭具有蠕狀的波浪紋,偶有半圓之白斑;各鰭淡黃褐色,背、尾鰭具有黑白相間之條紋。

棲所生態

初級淡水魚。喜好棲息於河川的中、上游湍急的河段。底棲性,常以扁平的身體及胸、腹鰭平貼在石頭上。雜食性,以刮食石頭上之藻類,以及捕食水生昆蟲、或攝食有機碎屑等為食。 

地理分布

臺灣特有種。分布於臺灣東部的溪河中、上游。 

漁業利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