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Cobitis sinensis  
發音 
Cobitis sinensis 中華花鰍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Sauvage & Dabry de Thiersant, 1874 棲息深度 0 - 10公尺
中文名 中華花鰍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鰍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106 Cobit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中華鰍 
最大體長 13.5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中華鰍、花鰍、胡溜、沙鰍、沙溜、土鰍 
世界分布 歐亞大陸   台灣分布 北部、中部、南部 
棲息環境 純淡水  模式種產地
中國四川 
同種異名 Cobitis melanoleuca, Cobitis taenia melanoleuca   
參考文獻 1.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2. 臺灣淡水及河口魚類誌(陳&方, 1999);3. 臺灣淡水魚類-壹 鯉形目(陳&張, 2005);4. 陳義雄、曾晴賢、邵廣昭。2012。臺灣淡水魚類紅皮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台北。242 pp..  Sauvage, H. E. etc. 187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Kim, I.S. etc. 1995 陳義雄,方力行 1999 陳義雄, 張詠青, 邵廣昭 2005 王智文 2005 
典藏標本 ASIZP0067584 ASIZP0068834 ASIZP0072601 ASIZP0072602 ASIZP0072603 ASIZP0072667 ASIZP0072668 ASIZP0072669 ASIZP0074405 ASIZP0074422 ASIZP0074472 ASIZP0074632 ASIZP0074654 ASIZP0080140 ASIZP0080214 ASIZP0805284 ASIZP0805285 ASIZP0805286 ASIZP0805350 ASIZP0805351 ASIZP0805352 ASIZP0915284 ASIZP0915285 ASIZP0915286 ASIZP0915350 ASIZP0915351 ASIZP0915352 FRIP00274 NMMBP02635 NMMBP02916 NMMBP02921 NMMBP02927 NMMBP03914 NMMBP03945 NMMBP05892 NMNSF00355 NMNSF00751 ...列出全部54筆... 
典藏基因2011-10-03,張家豪,CO1,100% 2011-10-03,張家豪,CO1,100% 2011-10-03,張家豪,CO1,100%
英文俗名 Siberian spiny loac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LC 2017淡水魚紅皮書:LC
形態特徵

體延長,側扁,背緣及腹緣平直。頭部扁而小。吻突出而稍尖。眼小,上側位,眼前線的下方具有一基部分叉的小棘。口小,下位,呈馬蹄形。鬚5對,其中吻鬚2對,口角鬚1對,頦鬚2對。體被細小圓鱗,頭部無鱗;側線不明顯,縱列鱗140-170。各鰭均無硬棘,背鰭軟條 3(不分枝軟條)+ 7(分枝軟條);臀鰭3(不分枝軟條)+ 5(分枝軟條);腹鰭1(不分枝軟條)+ 6-7(分枝軟條);尾鰭圓形。體背側淡褐色,腹側為淡黃色,眼下至上頜處有一斜走的黑色線紋。體側的上半部及背部具有數列明顯的縱走黑色斑塊,延伸至尾柄的基部。尾鰭具4-5列垂直排列的黑色斑紋,基部上方具有一明顯黑點。另有一種主要產於南部高屏地區的花鰍,陳等(2012)認為其分類上仍有爭議,目前以高屏花鰍(Cobitis)sp.)命名之。( 林沛立編寫 2013/01)

棲所生態

初級淡水魚。常見於低海拔,水質較清之河川、湖泊砂泥底之淺水域。以濾食砂泥中之植物碎屑、藻類及其它小生物為生。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臺灣主要分布於中央山脈以西之低海拔水域。 

漁業利用

魚體較小,食用價值低,但其體色花紋富變化,可飼養成觀賞魚。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