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
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鱅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Richardson, 1845) 棲息深度 0 - 20公尺
中文名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鯉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102 Cyprin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鱅(花鰱) 
最大體長 146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黑鰱、大頭鰱、花鰱、胖頭鰱 
世界分布 中國   台灣分布 北部、中部、南部、恆春半島 
棲息環境 純淡水  模式種產地
中國廣州 
同種異名 Aristichthys nobilis, Hypophthalmichthys mantschuricus, Leuciscus nobili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臺灣淡水及河口魚類誌(陳&方, 1999);福建魚類誌(朱等, 1985)  Tang, Y.A. 唐允安 1954 朱元鼎 編 1985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陳義雄,方力行 1999 
典藏標本 ASIZP0061370 ASIZP0063515 ASIZP0072205 ASIZP0075228 ASIZP0075229 ASIZP0804830 ASIZP0806702 ASIZP0806703 ASIZP0914830 ASIZP0916702 ASIZP0916703 FRIP00084 FRIP00085 NMMBP06507 NMMSTP00465 NMNSF00904 NTOUP201202-302  
典藏基因2011-01-15,張家豪,CO1,100%
英文俗名 Bighead; Bighead carp; Big head; Big head carp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側扁,腹部肉稜起自腹鰭基部至肛門前。頭大而圓畔。吻寬鈍。眼位於頭側中軸之下方。口端位,口裂向上傾斜,下頜稍突出。鰓耙狹長而細密,但不相連,400枚以上。體被細小圓鱗;側線完全,側線鱗98-107。各鰭均無硬棘,背鰭軟條 3(不分枝軟條)+ 7(分枝軟條);臀鰭 3(不分枝軟條)+ 12-13(分枝軟條),腹鰭 1(不分枝軟條)+ 8(分枝軟條)。咽頭齒僅一列,齒式4-4,平扁,齒面寬大而有細粒狀突起。體背側灰黑而稍具金黃光澤,腹側銀白色;體側具許多不規則的黑色小點。各鰭呈灰白色,上有許多黑色微細小點。

棲所生態

初級淡水魚。棲息於大型江河與湖泊的中、上層水域,行動遲緩,主要攝食輪蟲、橈腳類及枝角類等浮游性動物。成長的速度快,有紀錄的最大體長可達146公分,一般在60公分左右;最大體重可達60公斤;最長年齡達20年。 

地理分布

原產於中國大陸之中、大型河流與湖泊。目前世界各地皆已有引進淡水養殖,但已對部分國家造成生態問題。臺灣地區多養殖於西部水庫與南部地區。 

漁業利用

本種為淡水養殖魚種,是四大家魚之一。清蒸、紅燒、砂鍋魚頭或煮味噌皆適宜。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