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Bregmaceros japonicus  
發音 
Bregmaceros japonicus日本海鰗鰍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Tanaka, 1908 棲息深度 20 - 300公尺
中文名 日本海鰗鰍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海鰗鰍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213 Bregmacerot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日本犀鱈 
最大體長 8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日本犀鱈、海鰗鰍、海土鰍(澎湖)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 
棲息環境 大洋、深海、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相模灣 
同種異名 Bregmaceros atlanticus japonic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3(FAO,1999);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  Tanaka, S. 1908 Masuda, S. etc. 1979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7304 ASIZP0060089 ASIZP0061485 ASIZP0061788 ASIZP0062193 ASIZP0063704 ASIZP0063761 ASIZP0067953 ASIZP0068030 ASIZP0068065 ASIZP0068333 ASIZP0700273 ASIZP0803714 ASIZP0803791 ASIZP0803826 ASIZP0807648 ASIZP0900201 ASIZP0900377 ASIZP0901343 ASIZP0901391 ASIZP0913714 ASIZP0913791 ASIZP0913826 ASIZP0917648 CAS214610 NMMBP03544 NMMBP03805 NMMSTP00681 NMMSTP01531 NMMSTP01611 NTOUP201005-311 NTUM01635 NTUM06189 NTUM06319 NTUM06322  
典藏基因2015-10-23,Chia-Hao Chang,CO1,%
英文俗名 Japanese codlet; Japanese unicorn-cod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側扁。頭短小。口中型;上下頜、鋤骨有齒,腭骨無齒。鰓裂廣;左右鰓膜癒合,但在喉峽部分離。體被中型圓鱗,易落;頭部無鱗;無側線;縱列鱗數71-87。背鰭兩個,第一背鰭單一延長棘;第二背鰭呈孤形,前部高起,具軟條51-60;臀鰭與第二背鰭相似,約略相對,起點在背鰭起點之前,具軟條56-63;腹鰭喉位,外側鰭條延長如絲;尾鰭截形或微內凹,具軟條33-37。脊椎骨數56-58。體上部灰黑色,下部灰白色。

棲所生態

洄游於近海及開放水域中、上層的小型魚類。一般棲息深度在20-30公尺以內,最深可達300公尺,喜結群洄游。以浮游生物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日本至澳洲海域。臺灣分布於西南及南部海域。 

漁業利用

魚體小型,除學術研究外,不具食用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