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Coelorinchus cingulatus
Coelorinchus cingulatus帶斑腔吻鱈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Gilbert & Hubbs, 1920 棲息深度 200 - 420公尺
中文名 帶斑腔吻鱈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鼠尾鱈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215 Macrou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帶斑腔吻鱈 
最大體長 23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橫帶腔吻鱈、鱈魚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深海、砂泥底  模式種產地
臺灣南中國海 
同種異名 Caelorinchus cingulatus, Caelorinchus cinguletus, Caelorinchus dorsalis, Coelorhynchus cingulat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邱美倫(2002)碩士論文;Fish of Japan(Nakabo, 2002)  Gilbert, C.H. etc. 1920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61328 ASIZP0063193Paratype ASIZP0064545 ASIZP0065520 ASIZP0065582 ASIZP0065583 ASIZP0065605 ASIZP0065662 ASIZP0066182 ASIZP0066183 ASIZP0067859 ASIZP0067962 ASIZP0068017 ASIZP0068394 ASIZP0070211 ASIZP0070245 ASIZP0801547 ASIZP0801552 ASIZP0803620 ASIZP0803723 ASIZP0803778 ASIZP0911547 ASIZP0911552 ASIZP0911555 ASIZP0913620 ASIZP0913723 ASIZP0913778 FRIP00148 FRIP00149 FRIP00150 FRIP00151  
典藏基因2015-10-23,Chia-Hao Chang,CO1,%
英文俗名 Grenadie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側扁,尾長如帶,愈往後愈尖細。頭大;頭部黏液腔發達。頭部中大其腹面裸露無鱗;吻長而尖,頦下有一短鬚;第一背鰭有一延長呈絲狀之鰭條,第二背鰭與臀鰭之鰭條等高;鱗片上的棘刺小多且密,約略排列成平行狀;發光器長,伸達兩腹鰭基底中央,只有一發光腺;體為淡褐色,由眼後方延伸出2條暗色條紋,體側則有不規則之暗色鞍狀斑。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水深200-420公尺之泥砂底質的海域,底棲肉食性魚類,以小型蝦蟹為主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菲律賓及臺灣東北部及南部等。 

漁業利用

一般以底拖網捕獲,不具食用價值,通常做為下雜魚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