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Hymenocephalus gracilis  
發音 
Hymenocephalus gracilis細身膜首鱈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Gilbert & Hubbs, 1920 棲息深度 160 - 345公尺
中文名 細身膜首鱈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鼠尾鱈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215 Macrour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細身膜首鱈 
最大體長 13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鱈魚 
世界分布 全球   台灣分布 東北部 
棲息環境 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菲律賓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邱美倫(2002)碩士論文;Fish of Japan(Nakabo, 2002);Fishbase(2003)  Gilbert, C. H. etc. 1920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61229 ASIZP0061230 ASIZP0065565 ASIZP0066837 ASIZP0070278 ASIZP0073388  
英文俗名 Graceful grenadie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型延長呈圓錐狀;頭部稍平扁,頭骨薄而易碎。吻部短而銳,吻端有3個尖銳的突起。口大,下位;頤部有一短鬚。第一背鰭之第II硬棘鋸齒狀,兩背鰭間距甚寬。腹鰭有一延長鰭條;胸鰭基部位於第一背鰭前。體被大而薄之弱棘鱗,極易脫落。發光器發達,由肛門前方一直伸展到胸鰭基部前方,兩端各有一晶體。體為粉紅色,體下半部銀色,腹部有黑色斑點。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160-345公尺深泥砂底質、水溫5-7℃的水域。深海底棲性魚類,以浮游性甲殼類為主食。是群聚性,快速游動的種類。生殖季為每年1-3月。數量不多。 

地理分布

分布於世界三大洋:包括印度-大西洋區內的菲律賓、日本及臺灣東北部;東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及東大西洋之墨西哥等海域。 

漁業利用

一般以底拖網捕獲,不具食用價值,通常做為下雜魚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