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Ventrifossa macroptera  
發音 
Ventrifossa macroptera大鰭凹腹鱈
by: ©Th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
命名者 Okamura, 1982 棲息深度 400 - 710公尺
中文名 大鰭凹腹鱈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鼠尾鱈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215 Macrour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大鰭凹腹鱈 
最大體長 4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鱈魚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 
棲息環境 深海、砂泥底  模式種產地
日本九州帕勞海嶺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邱美倫(2002)碩士論文;Fish of Japan(Nakabo, 2002);Fishbase(2003)  Cohen, D. M., T. Inada, T. Iwamoto etc. 1990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60253 ASIZP0061244 ASIZP0061245 ASIZP0061311 ASIZP0065522 ASIZP0065525 ASIZP0065533 ASIZP0065534 ASIZP0065590 ASIZP0065612 ASIZP0065614 ASIZP0065623 ASIZP0065640 ASIZP0065679 ASIZP0066751 ASIZP0066764 ASIZP0066798 ASIZP0066804 ASIZP0066808 ASIZP0066832 ASIZP0066947 ASIZP0066949 ASIZP0067596 ASIZP0070254 ASIZP0070682 ASIZP0070729 FRIP01195 FRIP01196 FRIP01197 NMMBP03786  
英文俗名 Palau grenadie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型延長,側扁。頭部中大型。口大,下位,頦部有一長鬚;上、下頜齒為錐狀,多列排成寬齒帶,內側齒特別大於外側齒。鰓被架 7;鰓耙數0+11-17。體被小型櫛鱗,鱗片上佈滿向後突起之三角形弱棘;第一背鰭基底後方具無棘鱗區;第一背鰭中部至側線之鱗列數9-10。肛門離臀鰭稍遠,發光器短小,位於兩腹鰭基底之間,約略分為兩部份,前端為黑色小圓斑,後端為黑色裸露之無發光區域,其上有肛門及尿殖孔。第一背鰭具硬棘II,第II硬棘前緣平滑無鋸,軟條9-11;腹鰭軟條9-10。體為銀灰色,吻部邊緣及鼻中隔有黑邊;胸鰭長大於頭長2/3;第一背鰭暗色或黑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水深400-710公尺砂泥底水域。屬深海底棲性魚。肉食性魚類,以小型蝦、蟹為主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由九州-帛琉海脊及臺灣南部海域。 

漁業利用

一般以底拖網捕獲,不具食用價值,通常做為下雜魚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