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Ventrifossa saikaiensis  
發音 
Ventrifossa saikaiensis西海凹腹鱈
by: 葉信明
命名者 Okamura, 1984 棲息深度 400 - 740公尺
中文名 西海凹腹鱈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鼠尾鱈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215 Macrour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西海凹腹鱈 
最大體長 3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鱈魚 
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北部 
棲息環境 深海、砂泥底  模式種產地
沖繩海槽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邱美倫(2002)碩士論文;Fish of Japan(Nakabo, 2002);Fishbase(2003)  岡村 收 主編 Okamura, O. (ed.) 1984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61248 ASIZP0061249 ASIZP0061307 ASIZP0061309 ASIZP0061310 ASIZP0063271 ASIZP0064094 ASIZP0064119 ASIZP0064253 ASIZP0065562 ASIZP0065601 ASIZP0065608 ASIZP0065616 ASIZP0070223 ASIZP0070225 ASIZP0070273 ASIZP0070730 ASIZP0071146 ASIZP0901292  
英文俗名 Grenadie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型延長,側扁。頭部中大。吻短圓鈍。口大,下位,頦下有一長鬚;下頜齒帶窄,內側齒不特別大於外側齒。鰓裂大,向前延伸達眼睛後緣下方。鰓被架 7;鰓耙數0+12-15。體被大型櫛鱗,其上散佈許多三角形的棘刺;第一背鰭基底後方皆為有棘鱗區;第一背鰭中部至側線之鱗列數7-7.5。發光器位於兩腹鰭基底間,短小,黑色水滴狀,包圍著肛門與尿殖孔,此包圍部份凹陷,所以此類魚被稱為「凹腹鰭」。第一背鰭具硬棘II,第II硬棘前緣呈鋸齒狀,軟條9-11;腹鰭起點稍前於胸鰭起點,軟條8-9。口之上唇邊緣有黑邊; 第一背鰭呈暗色或黑色,黑斑有或無;臀鰭基底之鱗袋窄,呈深棕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水深400-740公尺砂泥底水域。屬深海底棲性魚。肉食性魚類,以小型蝦、蟹為主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由日本南方至臺灣東北部海域。 

漁業利用

通常以底拖網捕獲,數量多,為常見的種類,無經濟價值,多作為下雜魚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