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Aulostomus chinensis  
發音 
Aulostomus chinensis中華管口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Linnaeus, 1766) 棲息深度 3 - 122公尺
中文名 中華管口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管口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296 Aulostom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中華管口魚 
最大體長 80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海龍鬚、牛鞭、篦箭柄、土管(臺東) 
世界分布 印度至泛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印尼;中國 
同種異名 Aulostamus chinensis, Aulostoma chinense, Aulostoma chinensis, Aulostomus valentini, Aulostomus valentiti, Fistularia chinensis, Polypterichthys valentini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Fishbase(2005)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8378 ASIZP0058891 ASIZP0061264 ASIZP0063479 ASIZP0064626 ASIZP0074945 ASIZP0074946 ASIZP0806481 ASIZP0806482 ASIZP0916481 ASIZP0916482 FRIP20356 FRIP21683 FRIP22261 NMMSTP00825 NTUM04876 NTUM05358 RUSI35051  
典藏基因2015-10-23,Chia-Hao Chang,CO1,%
英文俗名 Painted flutemouth; Trumpetfish; Trumpet; Tahiti cornet fish; Chinese trumpet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甚延長,稍側扁。頭中長;吻突出呈管狀,但側扁。眼小。口小,斜裂;上頜無齒,下頜具細齒。頦部具一小鬚。體被小櫛鱗,側線發達。背鰭具VIII-XII 分離的短硬棘,23-28軟條;臀鰭與背鰭軟條部相對,皆位於體後部,具26-29軟條;胸鰭小;腹鰭腹位,近肛門;尾鰭圓形。體色變化大,有紅褐色、褐色、金黃色等,亦即具有「黃化現象」的表現。一般體色為褐色,有淺色縱帶;背、臀鰭基部另具深色帶;腹鰭基有黑色斑;尾鰭上葉,甚至下葉常有黑圓點。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珊瑚礁區。常以倒立的姿勢隱身於軟珊瑚、藻類或是海鞭旁以躲已避敵人;亦具有當敵人靠近時,會迅速變換成和環境顏色一樣的體色,以免自己被發現的〝擬態〞行為。以小魚、小蝦等為主要食物。此外,也常躲在大魚身泛接受免費的保護。攝食方法是用吸食法。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泛太平洋海域,西起非洲,東至夏威夷,北迄日本,南至澳洲、羅得豪島;另外分布於東太平洋中部的各島嶼。臺灣各地均可發現。 

漁業利用

中小型魚類,偶為潛水或網具捕獲,除學術研究及水族觀賞外,不具食用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