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Pegasus volitans  
發音 
Pegasus volitans飛海蛾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Linnaeus, 1758 棲息深度 1 - 73公尺
中文名 飛海蛾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海蛾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293 Pegas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飛海蛾魚 
最大體長 18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海蛾魚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潟湖、
礁沙混合區 
模式種產地
印度 
同種異名 Cataphractus anceps, La spatule, Leptopegasus natans, Parapegasus natans, Parapegasus volitans, Pégase spatule, Pegasis volitans, Pegasus natans, Pegasus pristis, Pegasus spatula, Pegasus volan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Fishbase(2004);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4(FAO,1999)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Carpenter, K. E. etc. 1999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5521 ASIZP0061723 ASIZP0064129 ASIZP0074264 ASIZP0807646 ASIZP0917646 FRIP00798 NMMBP01072 NMMBP05342 NMMSTP00737 NTMP0038 NTUM06148 NTUM06149 NTUM06999 SIO70-274g ZMH21010  
英文俗名 Winged dragonfish; Longtail seamoth 
瀕危狀態 VU IUCN 瀕危狀態:易危(VU) A2d 1996-08-01   
形態特徵

體縱扁而寬,完全被覆堅硬骨板,包括背部側4節、腹部側5節以及尾環12節,前9節可移動,後3節則相連一起;後面數節尾環中側具隆起稜。枕部不具凹窩。吻部突出,兩側各具隆起稜,稜脊具鋸齒狀。體無鱗。背鰭位於體後,與臀鰭相對,無硬棘,僅具5軟條;胸鰭大形,呈水平翼狀,具透明鰭膜以及9-12不分枝軟條,第5軟條發達呈觸手狀,遠厚於其它軟條;腹鰭具I棘,第一軟條延長呈觸手狀。體背及體側淡褐至黑褐色;體腹淡色;胸鰭具兩縱列褐色帶及黑褐、黃白色斑點;尾鰭亦具數列黑褐色斑點。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具海藻床的潟湖區或沙洲海域,亦常出現於海灣或河口域。主要以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成魚時,常出現於泥沙區水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海域,自西起非洲之莫三比克,北上延伸至日本,南至巴布新幾內亞及澳洲。臺灣主要分布於東北部及西南部海域。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偶為底拖網捕獲,除學術研究外,一般皆以下雜魚處理,不具食用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