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Corythoichthys flavofasciatus  
發音 
Corythoichthys flavofasciatus黃帶冠海龍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Rüppell, 1838) 棲息深度 0 - 25公尺
中文名 黃帶冠海龍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海龍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295 Syngnath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黃帶冠海龍 
最大體長 12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黃帶海龍、海龍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綠島、東沙、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蘇伊士運河 
同種異名 Corithoichthys flavofasciatus, Corythoichthys fasciatus, Corythoichthys flavo-fasciatus, Corythoichthys sealei, Corythoichthys serrulifer, Corythroichthys sealei, Syngnathus flavofasciat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Fishbase(2005);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4(FAO,1999)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Carpenter, K. E. etc. 1999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5708 NTUM06457  
英文俗名 Network pipefish; Banded pipe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特別的延長和纖細,無鱗,由一系列的骨環所組成;軀幹部的上側稜與尾部上側稜不相連接,下側稜則與尾部下側稜相接,中側稜平直而終止於臀部骨環處。吻短,約略等長或略短於後頭部;吻部背中稜低位或僅留痕跡。主鰓蓋具一完全的中縱稜。體環不具縱棘;無皮瓣。骨環 15-17 + 32-39;背鰭鰭條數 26-36;胸鰭鰭條數 13-17;尾鰭鰭條數10。體具窄橫帶,每帶各由甚多不規則線紋交措成網狀;頭部另具顯著之側紋。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沿岸藻類繁生或活珊瑚區淺礁區,棲息深度由潮池至深達25公尺左右,以小型浮游動物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海域,西起紅海、東非,東至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南至澳洲北部等附近海域。臺灣分布於南部及綠島等附近岩礁海域。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偶為潛水捕獲,除學術研究及水族觀賞外,不具食用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