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Hippichthys cyanospilos
Hippichthys cyanospilos藍點多環海龍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eeker, 1854) 棲息深度 0 - 5公尺
中文名 藍點多環海龍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海龍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295 Syngnath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藍點多環海龍 
最大體長 16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海龍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澎湖 
棲息環境 砂泥底、河口、淡水、近海沿岸、
潟湖、礁沙混合區 
模式種產地
印尼班達海 
同種異名 Doryichthys spaniaspis, Hippichthys cyanospilus, Hippicthys cyanospilus, Parasyngnathus wardi, Syngnathus cyanospilos, Syngnathus cyanospilus, Syngnathus kuhlii, Syngnathus mossambicus, Syngnathus wardi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Fishbase(2005);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4(FAO,1999)  Bleeker, P. 185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Carpenter, K. E. etc. 1999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5700 ASIZP0055701 ASIZP0057940 NMMBP06243 NMMBP06244 NMMBP06245 NMMBP06246  
英文俗名 Blue-spotted pipefish; Blue spotted pipefish; Bluespeckled pipe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特別的延長和纖細,無鱗,由一系列的骨環所組成;軀幹部的上側稜與尾部上側稜不相連接,下側稜則與尾部相接,中側稜則於臀部體環附近轉向腹面,不與尾部相接。吻部背中稜完全,但低位。主鰓蓋具一完全而直的中縱稜。其餘頭部之稜脊俱在,但不特別高舉;體環無弱縱棘;無皮瓣。骨環 12-14 + 32-35;背鰭起點在軀幹部,鰭條數 20-28;胸鰭鰭條數 13-16;尾鰭鰭條數 10。吻之下半部通常淡色;頭部與軀幹之背面及兩側淡褐色,或具雜斑;軀幹的腹部通常為褐色,不具暗橫帶,在稜脊中部則參雜暗褐色或黑色的斑塊;背鰭每一個軟條上具3-4個小黑點。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河口區、沼澤區、沿岸河川下游等水域,棲息深度在0-5公尺深。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海域,西起紅海、東非,東至斐濟,北至日本,南至澳洲等附近海域。臺灣發現於南部及澎湖附近砂泥底海域或河口域。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偶為潛水或網具捕獲,除學術研究及水族觀賞外,不具食用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