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Chanos chanos  
發音 
Chanos chanos虱目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Forsskål, 1775) 棲息深度 0 - 80公尺
中文名 虱目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虱目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098 Chan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遮目魚 
最大體長 18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海草魚、遮目魚、殺目魚、安平魚、國姓魚、麻虱目仔、虱目魚(臺東)、虱目(澎湖)、麻虱目(澎湖)、狀元魚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綠島、東沙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河口、淡水、
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混合區 
模式種產地
沙烏地阿拉伯 
同種異名 Butirinus argenteus, Butirinus maderaspatensis, Channo chanos, Chanos arabicus, Chanos chloropterus, Chanos cyprinella, Chanos gardineri, Chanos indicus, Chanos lubina, Chanos mento, Chanos mossambicus, Chanos nuchalis, Chanos orientalis ...共32筆..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中國動物誌-鱘形目;海鰱目;鯡形目及鼠鱚目(張, 2001)  Forsskål, P. 1775 Robert W. Hiatt 1947 Arai, R. etc. 1975 Liao, I.C. etc. 1979 Buri, P. 1980 Lin, L.T. 1984 Taki, Y. etc. 1986 Tzeng, W. N. etc. 1992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張世義 編著 2001 Lin, M.C., H.Y. Lin, H.H. Cheng, Y.C. Chen, C.M. Liao, K.T. Shao 2005 
典藏標本 ASIZP0057576 ASIZP0058436 ASIZP0058459 ASIZP0058543 ASIZP0064689 ASIZP0064745 ASIZP0064754 ASIZP0064760 ASIZP0064893 ASIZP0068784 ASIZP0068791 ASIZP0068793 ASIZP0068795 ASIZP0070397 ASIZP0074700 ASIZP0078334 ASIZP0079326 ASIZP0700244 ASIZP0800285 ASIZP0800286 ASIZP0800287 ASIZP0800311 ASIZP0800318 ASIZP0807238 ASIZP0917238 FRIP00218 FRIP00219 FRIP20274 FRIP20363 FRIP21226 FWOO889-T mnhn1989-0670 MTP0070 NMMBP04209 NMMBP04234 NMMBP04360 NMMBP04465 ...列出全部55筆... 
典藏基因2015-11-01,Yu-Ming Shih,CO1,100% 2015-12-31,Chia-Hao Chang,CO1,97% 2015-12-31,Chia-Hao Chang,CO1,100% 2015-12-31,Chia-Hao Chang,CO1,100% 2016-01-26,Chia-Hao Chang,CO1,100%
英文俗名 Salmon herring; Bangos; Bony salmon; Milkfish; Milk 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稍側扁,截面呈卵圓形。頭鈍,中等大。吻圓鈍。眼大,脂性眼瞼非常發達。口端位,口小;上頜中間部位具一凹刻,下頜中央則具突起;無牙齒。身體被覆細小型的圓鱗,不易脫落;側線發達,幾近平直;在背鰭與臀鰭的基部形成鱗鞘;胸、腹鰭則有寬大的腋鱗;尾鰭基部另有2片大鱗。背鰭位於體中部前方,具軟條14;臀鰭位於體之後半部,具軟條11;腹鰭軟條12;尾鰭深叉型。體背部呈青綠色,體側下方和腹部則為銀白色。

棲所生態

屬於熱帶及亞熱帶水域的魚類,能適應各種不同鹽度的棲息環境,從河川中的淡水到河口紅樹林區、潟湖以及海洋中的砂質底地形或珊瑚礁區的環境等,皆有其蹤跡。屬雜食性魚類,養殖時喜歡攝食魚池底之藍綠藻及矽藻等。母魚一次可產上百萬顆的卵,春、秋季之仔稚魚期常在靠海的近岸河口區隨波逐流,漁民撈捕後,售於養殖戶蓄養。人工繁殖目前亦已成功。但虱目魚較不能耐寒,14℃ 以下抵抗力減低,10℃以下有被凍死之現象,故養殖時需有越冬之準備。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在印度-太平洋的熱帶及亞熱帶海域,但東太平洋地區較為少見。臺灣南部較常見。 

漁業利用

是臺灣的主要養殖魚種之一,魚肉細緻鮮美,為家庭食用魚的佳餚,舉凡煎、烤、煮、蒸、炸、醃、燒等,味道皆不錯。除了家庭直接食用外,加工製品之虱目魚丸也深受消費者喜愛,此外近年來開發的虱目魚罐頭、虱目魚乾、虱目魚漿、燒烤虱目魚等也逐漸打開市場。由於此魚對環境適應能力強,不但成長快速,抗病力強,單位生產量高,是將來解決糧食問題的最佳魚種之一。而有關於此魚諸多魚名的由來,流傳甚多,較為人們所傳的有以下幾個:1.根據臺灣通史記載:「臺南沿海素以蓄魚為業,其魚為麻薩末,番語也」;2.有學者認為西班牙語系稱虱目魚為Sabador,而臺灣曾被荷蘭統治過,所以有可能是由此音譯而來;3.相傳是當年鄭成功從鹿耳門登陸臺灣時,受到漁民們的歡迎,便獻上最好吃的魚種給鄭成功.鄭成功當時問了一句:「什麼魚?」,就因此諧音而得「虱目魚」之名;4.有學者認為該魚被捕獲後,原來眼球外圍的透明組織(魚類學上稱之為脂性眼瞼)中的膠原蛋白會漸漸變得混濁,看來好像被外物塞住,因而以臺語稱之「塞目魚」,「塞」的臺語發音與中文「虱」的臺語發音相似,在中文書寫上就演變為「虱目魚」。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