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Regalecus russelii  
發音 
Regalecus russelii勒氏皇帶魚
命名者 (Cuvier, 1816) 棲息深度 20 - 1000公尺
中文名 勒氏皇帶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皇帶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207 Regalec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勒氏皇帶魚 
最大體長 80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皇帶魚、龍宮使者、白龍王、龍王魚、鯡魚王、地震魚、皇帝魚(嘉義)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大洋、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土佐灣 
同種異名 Gymnetrus hawkenii, Gymnetrus hawkinsii, Gymnetrus russelii, Regalecus caudatus, Regalecus glesne pacificus, Regalecus kinoi, Regalecus russellii, Regalecus woodjonesi   
參考文獻 Roberts, T. R. 2012. Systematics, biology,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species of the oceanic oarfish genus Regalecus (Teleostei, Lampridiformes, Regalecidae). Mémoires du Muséum National d'Histoire Naturelle, Paris (N. S.) (Série A) Zoologie v. 202: 1-268.  Robert F. Hutton 1961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60539 ASIZP0060540 ASIZP0060666 ASIZP0067242 ASIZP0802197 ASIZP0912197  
典藏基因2012-01-08,柯慧玲,CO1,100%
英文俗名 Oarfish; King-of-the-Herring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呈帶狀,甚側扁,前部較高,向後漸細窄;標準體長約為體高之17-24倍。頭小,眼上方之頭背部陡直。體平滑,裸露無鱗,但具有由鱗片特化之突起。上下頜無齒。鰓耙數47-60。背鰭基底長,起始於眼上方,前方3-6鰭條延長呈冠狀,由鰭膜所連結(第一冠),後有單一分離延長鰭條(第二冠),肛門前背鰭鰭條少於82,完整標本全部鰭條333-371。無臀鰭;腹鰭僅一延長如絲之軟條,其上具多個膜狀突出物;尾鰭退化。腹部脊錐骨數34-37。體銀白色,體側具許多個大小不一之暗斑。近期研究指出本屬兩種,勒氏皇帶魚與皇帶魚(Regalecus glesne),兩者主要差異在於後者第一冠具6-8延長鰭條,第二冠具5-11分離且延長之鰭條,肛門前鰭條90-120,總背鰭鰭條414-449,腹部脊椎骨45-56,以及具有33-47鰓耙。(何宣慶 2013/01)

棲所生態

大洋性中層巡游魚類,偶出現於近海及沿岸,生態習性不清楚。其棲息深度約由表層至1000公尺之間,一般在200公尺以上,繁殖季節及幼魚期時會巡游至表層。主要攝食磷蝦(浮游性甲殼動物)、小型魚類及烏賊等。皇帶魚又有地震魚之稱,因為漁民認為牠常於地震過後出現,是否受地震時海底擾動所驚嚇而游到淺海處仍須查證。是現今硬骨魚類中體長最長的魚種,最大體長可達8公尺左右。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臺灣發現於北部、東部、東北部及西北部海域。  

漁業利用

罕見魚種。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