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Diceratias bispinosus  
發音 
Diceratias bispinosus細瓣雙角鮟鱇
by: ©Randall, John E.
命名者 (Günther, 1887) 棲息深度 0 - 2300公尺
中文名 細瓣雙角鮟鱇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雙角鮟鱇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238 Dicerat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細瓣雙角鮟鱇 
最大體長 13.4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深海鮟鱇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 
棲息環境 大洋、深海、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班達島 
同種異名 Ceratias bispinosus, Diceratias glomerosus, Paroneirodes glomerosus   
參考文獻 何宣慶(2002)碩士論文;Fishbase(2003)  Paxton, J.R. etc. 1973 Uwate, K. R. 1979 何宣慶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7321  
英文俗名 Two-rod anger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短且胖。具有顯露在外的第二頭鰭鰭條,其末端通常具有發光構造,在幼魚時明顯,但成熟體型的魚會縮小或隱藏於表皮之下,僅有一開孔(pore)。口大,口裂超過眼部下方睛;下頜具發達之聯合骨棘;具上篩骨;鋤骨平直具齒;翼蝶骨退化;耳蝶骨棘相當發達;不具支鰭骨前端橫向突起;具關節骨棘;鉤餌不具棘。胸鰭鰭條13;背鰭鰭條6;臀鰭鰭條4;尾鰭鰭條9;上頜齒數40,下頜齒數34;鋤骨齒數6。測量形質(in %SL):吻觸手長49;頭長45.3;頭高60.4;吻觸手基部至上頜聯合軟骨距離8.3;上頜長54.4;下頜長62.3。變態後雌魚與本屬其他種之差異主要在於餌球相對較小,長與寬同;末端乳突較為低矮或無,前附肢及後附肢發達,通常皆長有細絲(secondary filaments);前端附肢為球根狀(bulbous),偶有分支;後端分支側扁,外端具有一列小的細絲;開孔位於末端乳突之後方基部。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光線微弱或無光線之深海區;幼魚為漂浮性,生活在食物豐富的海洋上層水域;變態期後的魚種則生活在遠洋深海中層或較底層水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中南半島、新幾內亞、南中國海至菲律賓、臺灣南部等海域。 

漁業利用

罕見魚類,除學術研究外,無經濟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