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Lophiomus setigerus  
發音 
Lophiomus setigerus黑口鮟鱇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Vahl, 1797) 棲息深度 30 - 800公尺
中文名 黑口鮟鱇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鮟鱇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227 Lophi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黑鮟鱇 
最大體長 4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鮟鱇、九牙(臺東)、死囝仔魚(澎湖)、合笑(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西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 
棲息環境 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中國海 
同種異名 Chirolophius laticeps, Chirolophius malabaricus, Laphiomus setigerus, Lophiomus longicephalus, Lophius indicus, Lophius setigerus, Lophius viviparus   
參考文獻   Vahl, M. 1797 Caruso, J. H. 1981 Caruso, J. H. 1983 Caruso, J. H. 1985 Lee, S.-C. 1988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5363 ASIZP0055448 ASIZP0058225 ASIZP0058676 ASIZP0059829 ASIZP0061085 ASIZP0061137 ASIZP0062543 ASIZP0062544 ASIZP0062545 ASIZP0062569 ASIZP0062570 ASIZP0062571 ASIZP0062572 ASIZP0062574 ASIZP0062575 ASIZP0062576 ASIZP0062937 ASIZP0063059 ASIZP0063517 ASIZP0064574 ASIZP0067752 ASIZP0067786 ASIZP0067890 ASIZP0068126 ASIZP0068243 ASIZP0068329 ASIZP0068370 ASIZP0070160 ASIZP0073490 ASIZP0073491 ASIZP0073780 ASIZP0073901 ASIZP0075156 ASIZP0803513 ASIZP0803547 ASIZP0803651 ...列出全部90筆... 
典藏基因2015-10-23,Chia-Hao Chang,CO1,%
英文俗名 Blackmouth angler; Baudroie bouché noire; Blackmouth goose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平扁而柔軟;頭部特別寬廣平扁,呈圓盤狀,軀幹部往後漸尖細。口極寬,開於頭前端;下頜明顯突出於上頜;上頜及前上頜齒1-2列,下頜齒4-5列,均為倒伏;鋤骨及腭骨均具齒;舌齒(第五角鰓骨)呈V字形排列。無鰓耙。體祼露不具鱗,頭部及體側具有發達皮瓣。頭骨脊及前上頜骨表面具有顆粒狀棘。鰓孔位於胸鰭基部後下方,未向前延伸間。背鰭兩個,第一背鰭有VI棘,第I棘位於吻端,特化成吻觸手,末端餌球具兩黑色小球、旗狀皮瓣以及細絲;第II及III棘長,第IV及V棘漸短小,第VI棘常隱於皮下。脊椎骨數18-19;第二背鰭具軟條7-9;臀鰭與第二背鰭相對,具軟條5-7;胸鰭發達,支鰭骨特化成柄鰭而埋於皮下;尾鰭截形或略圓。體背黑褐色,腹面白色;口腔粘膜黑色或暗褐色而有白斑。背、尾及胸鰭黑褐色,腹及臀鰭淡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近海砂泥底質海域。底棲性魚類,棲息深度在30-800公尺間,行動遲緩,常匍匐於海底。肉食性。通常以吻觸手及餌球引誘獵物前來,在瞬間一口吸入獵物,以魚類及甲殼類為食。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臺灣分布於南部、西部、東北部、小琉球及澎湖海域。 

漁業利用

可食用,在海鮮餐廳販售,由於個體小,較不具經濟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