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Hoplobrotula armata  
發音 
Hoplobrotula armata棘鼬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Temminck & Schlegel, 1846) 棲息深度 200 - 350公尺
中文名 棘鼬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鼬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222 Ophidi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棘鼬鳚 
最大體長 7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鼬魚、海鯰(澎湖)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 
棲息環境 深海、砂泥底  模式種產地
日本海 
同種異名 Brotula armata, Hoprobrotula armata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福建魚類誌(朱等, 1985);Fishes of the families Ophidiidae and Bythitidae from Taiwan. Bull. Inst. Zool. Acad. Sin. (Taipei) v. 30 (no. 1): 9-18(Chen & Shao, 1991 )  朱元鼎 編 1985 Chen, L. J. etc. 1991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7260 ASIZP0058038 ASIZP0059897 ASIZP0060219 ASIZP0062276 ASIZP0062277 ASIZP0064224 ASIZP0064413 ASIZP0065223 ASIZP0066164 ASIZP0066916 ASIZP0066927 ASIZP0067010 ASIZP0068076 ASIZP0801135 ASIZP0801137 ASIZP0803837 ASIZP0806570 ASIZP0900325 ASIZP0911135 ASIZP0911137 ASIZP0913837 ASIZP0916570 NMMBP02853 NMMBP03501 NMMBP03515 NMMBP03532 NMMBP03534 NMMBP03578 NMMBP03685 NMMBP03725 NMMBP03732 NMMBP03763 NMMBP03792 NMMBP03815 NMMBP03836 NMMBP04765 ...列出全部49筆... 
典藏基因2008-03-24,Kui-Ching Hsu,CO1,100% 2014-10-30,Kwang-Tsao Shao,CO1,100%
英文俗名 Spiny brotula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圓而延長,近尾部處則是逐漸側扁。吻前端有一枚硬棘,但通常為厚皮所覆蓋。鰓蓋骨後方有一枚強棘,前鰓骨的下方具3枚強棘。基鰓骨中央及下咽有齒,主上頜骨大,其末端的寬度約相當於眼徑。除頭頂外,體均被鱗。背鰭和臀鰭非常的長,一直延伸至尾鰭部位,相癒合在一起,背鰭鰭條數85-90,臀鰭鰭條數71-77;腹鰭位於喉部,已經退化成2條延長絲狀鰭,但不及鰓蓋後線;尾鰭鰭條數9-11。側線非常直。體上半部褐色,下半部較淡。背鰭褐色,臀鰭淡色,均具暗緣。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大陸棚砂泥底水域,棲息深度在200-350公尺之間。肉食性,以底棲生物為主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日本至澳洲海域。臺灣分布於西南海域。 

漁業利用

一般為底拖網、延繩釣等漁法捕獲。屬於常見的魚類,具食用的經濟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