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Neobythites sivicola  
發音 
Neobythites sivicola黑潮新鼬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Jordan & Snyder, 1901) 棲息深度 75 - 200公尺
中文名 黑潮新鼬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鼬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222 Ophidi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黑潮新鼬鳚 
最大體長 2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新鼬魚、鼬魚 
世界分布 日本至臺灣   台灣分布 西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神奈川縣相模海 
同種異名 Neobythites sivicolus, Watasea sivicola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the families Ophidiidae and Bythitidae from Taiwan. Bull. Inst. Zool. Acad. Sin. (Taipei) v. 30 (no. 1): 9-18(Chen & Shao, 1991 )  Jordan, D. S. etc. 1901 Machida, Y. 1988 Chen, L. J. etc. 1991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6353 ASIZP0057605 ASIZP0057713 ASIZP0058642 ASIZP0058643 ASIZP0059541 ASIZP0059591 ASIZP0060090 ASIZP0060948 ASIZP0061010 ASIZP0061051 ASIZP0061208 ASIZP0061216 ASIZP0061434 ASIZP0061444 ASIZP0061488 ASIZP0063101 ASIZP0063668 ASIZP0064412 ASIZP0064433 ASIZP0064709 ASIZP0064739 ASIZP0064783 ASIZP0066742 ASIZP0066750 ASIZP0066801 ASIZP0070588 ASIZP0074034 ASIZP0074784 ASIZP0078877 ASIZP0700039 ASIZP0700162 ASIZP0800025 ASIZP0800026 ASIZP0800027 ASIZP0806569 ASIZP0910025 ...列出全部67筆... 
典藏基因2008-03-25,Kui-Ching Hsu,CO1,100% 2011-05-31,柯慧玲,CO1,100% 2011-05-31,柯慧玲,CO1,100% 2014-10-30,Kwang-Tsao Shao,CO1,100%
英文俗名 Brotula; Cusk eel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圓而延長,尾部則是側扁。在鰓蓋骨的後面有一尖銳的硬棘,其前鰓蓋骨的下方則有2根小棘。背鰭和臀鰭非常的長,一直延伸至尾鰭部位,相癒合在一起,背鰭鰭條數92-96,臀鰭鰭條數73-78;腹鰭位於喉部,已經退化成2條延長絲狀;尾鰭鰭條數8。體背側、背鰭、尾鰭和臀鰭的顏色為淡褐色,上面則有許多不同大小的白色斑點分布其上,腹部呈灰白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大陸棚砂泥底質水域,由75公尺到200公尺深的水層中,都有分布,以小型魚類及甲殼類為主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由日本至臺灣海域。臺灣東北部和西南部海域均可看見。 

漁業利用

漁期全年皆有,可利用底拖網、延繩釣或深海手釣等漁法捕獲,肉質有腥味,通常小魚就當下雜魚處理,大魚則炒辣椒、薑、蒜、九層塔等去腥味,或燉煮枸杞等食用之。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