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Ophidion muraenolepis
Ophidion muraenolepis黑邊鼬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Günther, 1880 棲息深度 - 200公尺
中文名 黑邊鼬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鼬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222 Ophid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黑邊鼬鳚 
最大體長 2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鼬魚、鬚魚(澎湖) 
世界分布 日本至臺灣   台灣分布 西部、東北部、小琉球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印尼啟群島 
同種異名 Ophidium muraenolepis, Ophiodon muraenolepi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the families Ophidiidae and Bythitidae from Taiwan. Bull. Inst. Zool. Acad. Sin. (Taipei) v. 30 (no. 1): 9-18(Chen & Shao, 1991 )  Chen, L. J. etc. 1991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9346 ASIZP0060091 ASIZP0061412 ASIZP0080460  
英文俗名 Asiro brotula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圓而延長,近尾部處則是逐漸側扁。鰓蓋骨和前鰓蓋骨上,沒有任何的硬棘。頭部沒有鱗片,身體上的鱗片比較長,鱗片間的排列相互成直角。背鰭和臀鰭延伸至尾鰭部相癒合在一起;腹鰭為2枚前端相連的鰭條;胸鰭及尾鰭末端圓鈍。體呈淡棕色,上面散布有許多細小的淺黃色斑點。背鰭和臀鰭透明,外緣顏色較深。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大陸棚砂泥底質環境,大約在200公尺左右深度的水層中,以小型魚類及甲殼類為主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由日本至臺灣海域。臺灣分布於東北部、西南部及小琉球海域。 

漁業利用

因為較少見,所以就算一般漁民撈獲,也只是棄置於下雜魚堆中,除了學術研究之外,食用的經濟價值並不大。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