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Ambassis miops  
發音 
Ambassis miops小眼雙邊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Günther, 1872 棲息深度 0 - 10公尺
中文名 小眼雙邊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雙邊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30 Ambass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小眼雙邊魚 
最大體長 10.3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少棘雙邊魚、玻璃魚、大面側仔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河口、淡水、
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混合區 
模式種產地
庫克群島拉羅湯加島 
同種異名 Ambassis lafa, Ambassis myops   
參考文獻 Kuo and Shao (1999);A review of the glassfishes(Chandidae) of Australia and New Guinea.Rec.West.Aust. Mus. Supplement, 34: 139-206(Allen & Burgess, 1990);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  Günther, A. 1872 Allen, G. R. etc. 1990 Kuo, S.-R. etc. 1999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7562 ASIZP0060764 ASIZP0060768 ASIZP0068517 ASIZP0068662 ASIZP0068683 ASIZP0068729 ASIZP0068789 ASIZP0068899 ASIZP0068900 ASIZP0068939 ASIZP0074237 NMMBP02024 NMMBP02043 NMMBP03943 NMMBP05946 NMMSTP00292 NTMP0343 NTMP0345 NTOUP200910-102 NTOUP201005-303 NTUM02276  
英文俗名 Myops glassy perchlet; Flag-tailed glass perchlet; Flag-tailed glassfish; Flag-tailed perchlet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較細長,呈長橢圓形,側扁;背部輪廓弧形,腹部輪廓與其同形。頭中小。眼中大。口大,斜裂;頜骨、鋤骨和腭骨均具呈絨毛狀齒。眶前骨及前鰓蓋骨均雙重緣,具細齒或小棘;眶上骨1棘;鰓蓋骨後緣無棘;間鰓蓋骨後緣具鋸齒。體被圓鱗,易脫落,頰部1列鱗,鰓蓋亦被鱗;背前鱗數12-15;側線完全。背鰭單一,具深缺刻,背鰭鰭條數VII-1+9;臀鰭鰭條數III+9-10;尾鰭深叉形。體透明而散有黑色素點;背鰭硬棘部及尾鰭皆具黑緣。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沿岸、潟湖、沼澤或紅樹林,通常活動於汽水域,亦可進河川下游淡水域。群游性。肉食性魚類,以水生昆蟲及小型魚介貝類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印度,東至薩摩亞,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及新加勒多尼亞。臺灣發現於西南部海域。 

漁業利用

小型至中小型魚類,無食用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