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Blenniella interrupta  
發音 
Blenniella interrupta斷紋真蛙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eeker, 1857) 棲息深度 0 - 1公尺
中文名 斷紋真蛙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47 Blenn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斷紋真動齒鳚 
最大體長 6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狗鰷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小琉球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印尼摩鹿加群島 
同種異名 Istiblennius interruptus, Salarias interrupt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Springer, V.G. and J.T. Williams, 1994. The Indo-West Pacific blenniid fish genus Istiblennius reappraised: a revision of Istiblennius, Blenniella, and Paralticus, new genus.. Smithson. Contrib. Zool. 565:193 p  Bleeker, P. 1857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Springer, V. G. etc. 1994 
典藏標本 ASIZP0058493 NMMBP05529 NMMSTP00209 NTUM05921 NTUM05922 NTUM05923 NTUM06028 USNM00285386 USNM00296033 USNM00296086 USNM00296473 USNM00302353  
英文俗名 Dashed-line blenn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稍側扁,似圓柱狀;頭鈍短。成熟雄魚頭頂具低冠膜,雌魚無。鼻鬚分支;眼上鬚單一不分支;無頸鬚。上下唇平滑,齒骨具一犬齒。D. XIII-XIV(XIV), 19-20; A. II, 20-21; P. 13-14(14); V. I, 3。背鰭具缺刻且與尾柄相連,臀鰭不與尾柄相連。雄魚眼後、鰓蓋上緣各有一暗斑或暗紋,體側有9條不明顯淡橫帶,橫帶間上下皆有一環紋,並連成似一縱線,而橫帶中央上下皆有一極淡藍斑點;尾柄、尾鰭基部有許多白點,胸鰭灰白,其餘鰭灰黑色;背鰭棘部有斑紋,軟條部有4-5條黑線,活魚時為藍綠色。雌魚眼後有一灰黑紋,體側有6-8列不連續的縱點或線紋,橫帶不明顯,無環紋;背鰭和尾鰭亦有幾列黑點;臀鰭基部有一列黑點,鰭緣黑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沿岸潮間帶礁石潮池區,深度通常不及1公尺,受驚嚇時可見其用一前一後的方式跳躍於潮池與空氣間。以藻類、碎屑和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臺灣、印尼至萬那杜等。臺灣分布於南部、東部及小琉球等海域。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僅具學術研究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