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Cirripectes castaneus  
發音 
Cirripectes castaneus頰紋頸鬚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Valenciennes, 1836) 棲息深度 0 - 32公尺
中文名 頰紋頸鬚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47 Blenn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頰紋穗肩鳚 
最大體長 12.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狗鰷、火紅頸鬚鳚、頰紋項鬚鳚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北部、小琉球、蘭嶼、綠島、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模里西斯 
同種異名 Cirrhipectes castaneus, Cirripectes filamentosus, Cirripectes gibbifrons, Cirripectes reticulatus, Cirripectes variolosus, Cirripectus castaneus, Cirripectus gibbifrons, Salarias castane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Williams, J.T., 1988. Revision and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the blenniid fish genus Cirripectes.. Indo-Pacific Fishes (17):78 p.  Cuvier, G. etc. 1836 Williams, J.T. 1988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4775 ASIZP0055282 NMMSTP00203 NTUM05784 NTUM05787 NTUM06604 USNM00228051 USNM00228182 USNM00228202 USNM00228224 USNM00258985 USNM00303180 USNM00316508  
英文俗名 Chestnut blenny; Chestnut eyelash-blenny; Muzzled rockskippe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橢圓形,稍側扁;頭鈍短。鼻鬚及眼上鬚羽狀分支,一連串頸鬚橫貫在頸上,頭背中央的頸鬚有縫而不連續,且具窄皮摺與最下方的頸鬚相愈合。頭部頸鬚下方之感覺孔少而排列簡單。上唇具鋸齒緣,下唇平滑;齒骨後端具一犬齒。側線完全。D. XII, 14-15; A. II, 15-16; P. 15; V. I, 4。背鰭最後軟條與尾柄以鰭膜相連,臀鰭不與尾柄相連。體色多變,由黑色、褐間隔色帶至紅褐色的網紋圍繞著瞳孔大小的灰褐色斑點都有,雌魚體通常呈現網紋體色;頰部、吻部、上唇和頭部下方具淺黑色至褐色的瞳孔大小的斑點,或具深間隔色帶;背鰭褐色,硬棘前部有透明無色的三角形區域;尾鰭上半葉有三角無色區,餘褐色,或全為黃褐色;臀鰭褐色,鰭緣色淡;胸鰭、腹鰭灰黑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淺水域珊瑚礁或岩石區,以藻類、碎屑和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紅海至東加,北至日本,南至羅得豪島等。臺灣分布於東部、南部、北部、小琉球、綠島及蘭嶼等海域。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僅具學術研究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