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Enchelyurus kraussii  
發音 
Enchelyurus kraussii克氏連鰭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Klunzinger, 1871) 棲息深度 0 - 10公尺
中文名 克氏連鰭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47 Blenn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克氏連鰭鳚 
最大體長 4.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狗鰷、黑蛙鳚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東北部、綠島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埃及 
同種異名 Enchelyurus kraussi, Petroscirtes kraussii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NMMSTP00181 NTUM05987 NTUM05988 USNM00204595  
英文俗名 Krauss' blenn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稍側扁,頭稍縱扁;間鰓蓋骨之腹後側有突起,向後超過上舌骨之後緣。頭頂無冠膜;鼻孔前無皮瓣。上下唇平滑;前上頜齒40枚以下,上下頜側後方各具一犬齒。下頜感覺孔2枚。鰓裂向下可達胸鰭基中央約第11鰭條附近。D. VII, 22-24;A. II, 19-21;P. 15;V. I, 2。背鰭無缺刻;背、臀鰭與尾鰭相連,連接部份達尾鰭全長之1/3以上;尾鰭鰭條不分枝。 頭、身體、背鰭、臀鰭全為黑褐色,越往體後側,顏色則偏黃;頭側有7條以之上傾斜平行黑紋;臀鰭近鰭緣有紅黑色縱紋,鰭緣白色;腹鰭、胸鰭、尾鰭及背鰭、臀鰭的後方軟條為深色。活魚時臀鰭條紋為亮藍色,頭側面、腹部、尾鰭及背鰭、臀鰭的後方軟條為黃色。

棲所生態

主要於潮間區的岩礁、珊瑚礁周圍。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由紅海至馬里安納群島,北至日本,南至澳洲大堡礁。臺灣分布於南部、東北部及綠島等海域。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僅具學術研究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