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Entomacrodus decussatus  
發音 
Entomacrodus decussatus斑紋間頸鬚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eeker, 1858) 棲息深度 0 - 3公尺
中文名 斑紋間頸鬚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47 Blenn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斑紋犁齒鳚 
最大體長 19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狗鰷 
世界分布 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印尼 
同種異名 Entomacrodus aneitensis, Entomacrodus anietensis, Salarias aneitensis, Salarias decussat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Myers, R.F., 1991. Micronesian reef fishes.. Second Ed. Coral Graphics, Barrigada, Guam. 298 p.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Myers, R. F. 1999 
典藏標本 ASIZP0056828 ASIZP0056829 ASIZP0058386 BPBMI23231 FRIP20018 FRIP21857 NMMBP00352 NMMBP00353 NMMBP00355 NMMBP00360 NMMBP00631 NMMBP00743 NMMBP00744 NMMBP00762 NMMBP03003 NMMBP05106 NMMBP05107 NMMBP05633 NMMBP05826 NTUM00179 NTUM05959 NTUM05960 NTUM05961 NTUM05962 NTUM05963 NTUM05964 NTUM05965 NTUM05966 NTUM05970 NTUM06033 USNM00205320 USNM00274630 USNM00274631 USNM00274632 USNM00274633 USNM00274634 USNM00274729 ...列出全部40筆... 
英文俗名 Wavyline rockskipper; Wavy-lined blenn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形,稍側扁,似圓柱狀;頭鈍短。頭頂無冠膜;鼻鬚掌狀分支;眼上鬚羽狀分支;頸鬚單一不分支。上唇全具鋸齒緣。齒骨具犬齒。D. XII-XIII, 16-17; A. II, 17-18; P. 14;V. I, 4。背鰭具深缺刻,最後一棘小,背鰭與尾柄相連,臀鰭不與尾柄相連,雌魚臀鰭被埋入皮內;腹鰭最後軟條極小,幼魚不存在;尾鰭鰭條分叉。體側具不規則縱紋及橢圓形淡斑,形成6條不明顯的橫紋;背鰭、臀鰭和尾鰭皆具點帶紋;頭部具黑褐點。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珊瑚礁的浪拂區緣,以藻類、碎屑和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太平洋區,由泰國至社曾群島,北至日本,南至新加勒多尼亞及東加等。臺灣分布於東部、南部、北部、小琉球、綠島及蘭嶼等海域。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僅具學術研究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