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Meiacanthus grammistes  
發音 
Meiacanthus grammistes黑帶稀棘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Valenciennes, 1836) 棲息深度 1 - 30公尺
中文名 黑帶稀棘鳚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47 Blenn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黑帶稀棘鳚 
最大體長 11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狗鰷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印尼爪哇島 
同種異名 Blennechis grammiste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Myers, R.F., 1991. Micronesian reef fishes.. Second Ed. Coral Graphics, Barrigada, Guam. 298 p.  Cuvier, G. etc. 1836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Myers, R. F. 1999 
典藏標本 ASIZP0056869 ASIZP0059062 ASIZP0072186 ASIZP0074932 ASIZP0803392 ASIZP0806440 ASIZP0913392 ASIZP0916440 BPBMI23307 NMMSTP00173 NTUM06001 NTUM06014 NTUM08560 NTUM08561 NTUM08562 NTUM08563 USNM00137840 USNM00207573 USNM00276521 USNM00292436  
典藏基因2012-01-15,柯慧玲,CO1,100%
英文俗名 Striped poison-fang blenny; Striped fangblenny; Grammistes blenn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稍側扁。頭頂無冠膜,無鬚。鰓裂下緣恰在胸鰭基上方。下頜兩側之擴大犬齒具深溝和毒腺。D. III-IV, 26-27; A. II, 14-16; P. 15;V. I, 3。背鰭無缺刻,背鰭、臀鰭與尾柄相連;尾鰭截形或內凹,成熟雄魚尾鰭上下鰭條延長。活魚時,除下腹部及體側中央為白至淡褐色外,身體為淺黃色;另由頭部至尾柄有3條黑縱帶;尾柄有許多黑斑;背鰭外緣和基部黑色,中間灰白色;臀鰭外緣黑色,基部具黑點;尾鰭不全黑或有黑點;胸及腹鰭灰白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潟湖或水深至約30公尺的面海礁石區。其下頜兩側之大犬齒具深溝和毒腺,藉此以防禦獵捕者之偷襲。以浮游動物及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印尼至巴布新幾內亞,北至琉球群島,南至澳洲西部及大堡礁。臺灣除了西部外,皆有分布。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僅具學術研究價值,或水族觀賞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