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Petroscirtes breviceps  
發音 
Petroscirtes breviceps短頭跳岩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Valenciennes, 1836) 棲息深度 0 - 10公尺
中文名 短頭跳岩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47 Blenn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短頭跳岩鳚 
最大體長 11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狗鰷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
潟湖 
模式種產地
孟加拉灣 
同種異名 Blennechis breviceps, Dasson ancylodon, Dasson trossulus, Dasson variabilis, Petroscirtes annamensis, Petroscirtes f. annamensi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Myers, R.F., 1991. Micronesian reef fishes.. Second Ed. Coral Graphics, Barrigada, Guam. 298 p.  Cuvier, G. etc. 1836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Myers, R. F. 1999 
典藏標本 ASIZP0053859 ASIZP0056836 ASIZP0056837 ASIZP0056838 ASIZP0058401 ASIZP0059016 ASIZP0059255 ASIZP0067125 ASIZP0071001 ASIZP0072698 ASIZP0072699 ASIZP0074157 ASIZP0074476 ASIZP0074907 ASIZP0074933 ASIZP0802143 ASIZP0805381 ASIZP0805382 ASIZP0806441 ASIZP0912143 ASIZP0915381 ASIZP0915382 ASIZP0916441 NMMSTP00126 NTOUP200801-005 NTOUP201009-447 NTUM05989 NTUM05990 NTUM05991 NTUM05992 NTUM05993 NTUM05994 NTUM06052 NTUM08564 USNM00205285  
英文俗名 Short-headed blenny; Striped poison-fang blenny mimic; Striped fangblenny mimic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形;鰓孔完全在胸鰭基上方。下頜鬚單一不分叉;眼上鬚小;眼眶後鬚,或有,或無;沒有頸鬚;具後顳鬚;後鼻孔無鼻瓣。上顳骨感覺孔3。齒骨具犬齒。D. X-XI, 17-20; A. II, 19-20; P. 14; V. I, 3。背鰭無缺刻,背鰭第I棘較第II與第IV棘短。體色多變,一般為灰黃至灰褐色;頭與身體具小褐斑,體側另有5-7條不明顯的淡褐橫帶,體側中央上方自眼至尾鰭有一寬黑褐色帶,下頜至臀鰭有一不明顯的淡褐紋;背鰭基部有一黑帶,鰭緣有網紋,尤其第IV-V棘;臀鰭淡褐色;胸鰭第4-5軟條基部有一褐斑;尾、腹和胸鰭灰白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沿岸珊瑚礁石區或河口區,深度約可達10公尺,亦常被發現於沙地裡的馬尾藻叢或其它海藻中,以這些藻類、碎屑和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本種魚具防備用的犬齒,雖不會主動攻擊,一旦被觸摸則會被咬上一口,而這些行為如同其多變的體色一樣,都是一種模倣稀棘鳚屬(Meiacanthus)的擬態行為,是海濱的危險生物。雄魚會使用貝殼來築巢,甚至是圓口的空罐也常被使用。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非洲東岸至巴布新幾內亞,北至琉球群島,南至新加勒多尼亞等。臺灣分布於南部、東北部、北部、小琉球及澎湖等海域。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僅具學術研究價值,或水族觀賞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